
这是一部带有明显标签的电影。你只要随便输入几个关键词,比如全球十大禁片、评分最高的电影TOP20、十大配乐神曲,包括十部被分错级的倒霉电影,都可能搜索到这部电影。当然,它还有一个心灵毒鸡汤式的片名——《梦之安魂曲》,一首关于梦想的挽歌。
梦想,曾经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词汇。因为梦想,我们的生活才显得生机勃勃,充满希望;只有梦想,人生才有继续下去的理由,让挫折与痛苦变得无所谓。有人说,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有梦想,甚至有人说,人靠梦想而活着。
所以大家都心怀梦想,并且为之而积极努力。就像哈里与玛丽安这对恋人,梦想经营小本生意开一家服装设计店,相亲相爱共度一生;就像哈里的母亲莎拉这个肥胖症患者,梦想可以穿上儿子高中毕业典礼时的那件红色礼服上电视;就像哈里的好朋友狄龙梦想赚大钱让母亲骄傲。
似乎幸福就在前方不远处,可拼命追逐却怎么也无法触及,因为一旦沾染上了药品或毒品,所有的梦想都成了噩梦一场。哈里与玛丽安选择靠销毒赚得第一桶金,结果自己有了毒瘾,最后哈里的胳膊因注射毒品感染而被截肢,玛丽安为了毒品出卖肉体与自尊;莎拉为了减肥成功,吃药上瘾,被送进了精神病院饱受折磨;狄龙也因贩毒而锒铛入狱。
美丽的梦想如烟花般瞬间消失后,就是无边的孤寂与黑暗,身陷炼狱,万劫不复。痛苦并不可怕,无法自拔才最绝望。
《梦之安魂曲》由《黑天鹅》的导演达伦·阿罗诺夫斯基根据小胡伯特·塞尔比的小说改编而成,描述了一群因梦想而丧气的人的奢瘾窘相以及他们令人心碎的故事。电影只有夏秋冬三季,因为以毒品为生的人没有春天。
其实,梦想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无奈的人生。莎拉因为丈夫去世,儿子搬出去住,长期的独居生活,让她倍感孤独寂寞,从而沉溺于电视与巧克力,身体才越来越胖,才梦想回到从前,穿上年轻时穿的红色礼服上电视,只是为了吸引人们对她的注意。然而梦想离她越来越远,肉体与精神的折磨越来越强烈,这样的生活该如何继续下去?
众所周知,达伦大神自从拍了处女作《圆周率》后,就以其大胆探索的表现方式闻名于电影界。本片更是对角色内心执着的探求,采用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手段,让观众大开眼界,前所未有地体验到什么叫真正的震撼,堪称视觉奇观。
影片中大量的特写镜头与非理性构图,包括分屏、旋转、重影,再加上比绝大多数电影多得多快得多的蒙太奇剪接,把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图像不间断地连接起来,带来时间与空间的交错与往复,其直抵人心的凛冽画面,打造出极富冲击力的意识流影像,将观众拉进瘾君子那变形扭曲、支离破碎、癫狂挣扎的迷幻世界。
关键是,演员简直不是表演,而是玩真的,个个都像服了海洛因般,完全进入了他们的世界,那种如梦境般无法挣脱出来的世界。尤其是扮演母亲的艾伦·伯斯顿,把一个高难度的角色诠释得触目惊心,看着她为减肥与食品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以致走火入魔,产生视幻和精神分裂,令人痛心疾首,而又爱莫能助。这种深入骨髓的沉浸式表演,居然没有获得奥斯卡影后,也是史上最大的遗珠之憾了。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配乐,吃喝拉撒睡也能配出史诗味。克里特·曼塞尔以电子交响的形式创作的主题曲《Lux
Aeterna》,被称为电影配乐界的蒙娜丽莎微笑。其深沉宏阔的旋律和变幻迷离的节奏,强调的是冲破尘世躯壳的心灵超脱感与精神史诗感,适用于任何正邪对决、两强相争、超越自我的场面,比如网坛最伟大的对手费德勒与纳达尔之间的费纳决。事实上,后来很多史诗大片的预告片配乐都借用了这支曲子,它是如此地被广泛运用,以致有些烂俗了,就像从王菲跌落成凤凰传奇。
影片从开头字幕起,哈里把母亲最爱的电视偷出去当掉,到最后各自疯狂,陷入黑暗的深渊,都不断回响着这支主题曲。或许你不会再想看影片第二遍,但这支配乐绝对会绕梁三日,是真正的“梦之安魂曲”,让你无法从中醒来。
一直以来,造梦与治愈是电影的使命。然而本片始终笼罩在一种悲观绝望的气氛中,足以致郁。影片唯一积极的影响,就是其悲惨的结尾可以拿来当作反毒宣传材料,代言人就是饰演玛丽安的詹妮弗·康纳利。那么清秀漂亮的一个年轻女子,每个男生的梦中情人,因为染上毒瘾而不堪入目,最后不得不靠卖身换毒品。就是因为她在临近结尾处的一场性爱表演,有伤风化,看了难受,让这部影片被错误地定为NC-17限制级。
曾经海枯石烂的爱情,刎颈之交的友情,十指连心的亲情,在毒瘾面前都不堪一击。而那个瘾入膏肓的母亲,还在梦想着能在电视上与丈夫和儿子欢乐相聚,表达爱意。可惜,正如席慕蓉的诗:不是所有的梦
都来得及实现/ 不是所有的话 都来得及告诉你/ 内疚和悔恨/
总要深深地种植在离别后的心中/ 尽管 他们说/ 世间种种 最后终必成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