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天早晨,我偷偷进了母亲的卧室,突然发现一叠剪掉了另一半的照片。照片上被剪去的一半,我想应该是我的父亲,我不在意他是谁,或者他曾对母亲做过什么,没有人,没有人能剥夺他是我父亲的这种感觉。”
这是儿子写在笔记本上的一个秘密,过完17岁生日后就成了他的遗愿。埃斯特本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他最大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小说家,他正在为了参加一个文学竞赛而创作一部关于自己母亲的小说。生日那天,母亲曼扭拉带他去看戏,散场后儿子索要嫣迷的明星签名时,不料被车撞飞身亡。
“十七年前我走过这条路,当时……方向相反,从巴塞罗那去马德里。当时我也在逃避,但并不孤单,怀着埃斯特本,在逃避他的父亲”。母亲为了满足儿子的愿望,重回伤心故地,寻找他的父亲罗拉,一个装有义乳的易装癖者。没想到“他”不仅偷走了“凤姐”阿悦的钱财,还诱骗修女露莎怀孕并染上艾兹病。
于是四个女人的生活与命运戏剧性地联系在一起。失去爱子的曼扭拉,为生活卖身的阿悦,与家庭格格不入的露莎,喜欢依赖陌生人的仁慈的嫣迷,似乎所有女性都承受着感情的折磨,每个女人都一段心伤。
说起西班牙电影,看起来好像都是重口味,充斥着毒品、欲望和性,甚至是变性,包括双性恋与同性恋,其实包含着浓烈的情感与深刻的灵魂。个中翘楚,当属西班牙国宝级导演佩德罗·阿莫多瓦。看看他执导的女性主义影片:《精神濒临崩溃的女人》、《破碎的拥抱》、《欲望的法则》、《捆着我,绑着我》、《情迷高跟鞋》.......一看片名就够刺激够有话题,然而都是世界影坛的经典佳作。
包括这部获得第72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第52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等无数奖项的名作《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影片甚至以戏中戏的方式,直接套引了一部舞台剧《欲望号街车》(根据费雯·丽获得奥斯卡影后的同名电影改编)——也是很点题的争议性戏剧。
实际上,《欲望号街车》的海报经常在镜头里出现,它更是片中女性悲伤的一个纽带与隐喻:曼扭拉因为年轻时饰演剧中的斯提拉与罗拉相识,又同斯提拉一样带着孩子离开这个男人;嫣迷因为执着而寂寞地演这部剧,她上了另一个女演员尼娜的瘾,而妮娜则上了毒瘾;埃斯特本为得到这部剧女主演嫣迷的签名而离开人世,让曼扭拉悲痛欲绝.......
甚至连阿悦都借着这部剧登台亮相,将自己曝光:人人叫我阿悦,为什么?因为我以取悦众生为己任。要取悦人,少一分本钱都不行。看看我的曲线,全部量身打造——杏眼,8万;鼻,20万........你越增加本钱,就和你的理想形象越接近。
观众哄笑的背后,有谁知道一个“凤姐”(变性的双性人)的悲哀与挣扎?为了取悦男人,不惜一切代价用现代科技重塑一个假的自己,听起来满口荒唐言,实则一把辛酸泪。真是人生如戏啊。
影片带有浓郁的舞台剧味道,以时间为节点,一幕一幕,当生活已成往事,再苦再悲都会翻篇。就像当年的经典影片《欲望号街车》一样,本片也充斥着碰撞,将粗俗与优雅、野蛮的真实与精致的矫饰、现实的蛮横残忍与幻梦的脆弱凄美对比呈现,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刺激与冲击。而阿莫多瓦以他一贯的鲜艳色彩与明亮光线,用后现代的审美标准,将画面更清晰更近距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感觉这就是活生生的生活。
所以我们看到,影片的布景通常是红色的灯罩、橙色的家饰,还有图案夸张的壁纸,连浴室的瓷砖都是橙红的,如同生活在红尘烈焰中。而人物造型,也是火红的头发,大红大绿的衣服,看起来简直俗艳,然而这就是她们真实的身份,浓墨重彩中,是母亲一张沧桑而悲伤的脸,还有修女一张纯净而青春的脸。
啊,不得不提一下扮演修女露莎的西班牙第一美女、永远的欧罗巴情人佩内洛普·克鲁兹。那个时候的她,真是娇美,尤其在一帮深受生活和情感折磨的老女人身边,初初涉世的她更显清新可人。怪不得最懂她的导演阿莫多瓦会说:佩内洛普什么都能演,她已经成为了一个没有年龄、不会衰老的女子!
难能可贵的是,阿莫多瓦并没有一味表现女性的受伤。在没有(真)男性的世界里,尽管女人为了避免孤单可以忍受一切,甚至说容忍也是一种美德,导演还是展现了女人乐观和宽容的一面。母亲毅然像姐姐一样全心照顾萍水相逢且身患艾兹病、怀有自己丈夫的孩子的露莎,最后还走近了毒瘾膏肓的父亲身边,并把两个“儿子”交到他手里:一个是她儿子的遗像,一个是露莎的新生儿——感谢上帝,这新生儿身上的艾兹病毒奇迹般地消失了。
你可以说这样的剧情比较俗套,有点像肥皂剧,但影片中所提供的真情实感却一点也不假惺惺。在这样的剧情的映衬下,影片的标题也有了深意。其实这部电影应该叫做《关于我父亲的一切》,可是父亲变了性,只好以母亲代为称呼。
不管怎么说,母亲只是一个身份,泛指女人。所以,眼泪是女人,笑容也是女人。本片献给那些生活中水深火热的女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