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托尼·厄德曼》:打开父女心结的正确方式】

(2017-01-25 21:15:06)
标签:

托尼·厄德曼

第89届奥斯卡提名名单

最佳外语片

父女关系

职场性别歧视

分类: 电影频道

           【《托尼·厄德曼》:打开父女心结的正确方式】
       1月24日,第89届奥斯卡出人意料地以电子技术(而不是媒体发布会)的方式公布了各个奖项的提名名单,最终花落谁家,各自竞猜。不过,最佳外语片奖肯定不出意外,其压倒性的优势几乎可以提前准备获奖感言了——德国生活喜剧《托尼·厄德曼》简直独孤求败,没有对手

       这部聚焦父女关系的电影,始于一段对话。

   父亲问:你在这里过得幸福吗?

   女儿答:你所谓的幸福是指什么?幸福这个词太抽像了。

   父亲道:我只想知道你在这里,除了工作,有无自己的生活。

   女儿道:比如偶尔去看电影什么的?

   父亲答:对,总之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每周都可以看电影的笔者,顿时有满满的幸福感)

   女儿反问:如果你真想谈假大空的话题,那么告诉我,你觉得人活着究竟有什么意义?

   父亲作答:这我可说不上来,我只想了解你的境况而已。

       父亲之所以会这么关心,是因为女儿由于工作关系,常年满世界跑,居无定所不着家,好不容易回家一趟,也是手机不离手,有打不完的电话——事实上,她连跟男同事做爱时都还在打工作电话。看她永远一身笔挺西装外套的样子,就像没有开花的铁树,枝杈刚硬,张牙舞爪,看不出一丝女性的柔情与趣意

       竞争压力下的职场往往把女人当男人使——本片更严重为了拿下项目,她不得不冲锋陷阵,抛头露面,时刻神经紧绷,电力满格。就算受了伤,血染衬衫,在卫生间换上下属的衣服,继续出征。你让咱办公室文员试试?打一个喷嚏都会说成重感冒得请病假。

       当然,职场性别歧视不是本片的重点。重点是,这种大环境下生存的所谓职场精英,个个目标功利,生活乏味,从而导致人情冷漠,内心孤独。所以父亲决定唤醒女儿的初心以给女儿送生日礼物(一个法国产的生活用品)为由,飞到女儿工作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其实是因为生活中惟一陪伴他的老狗死了,无处排遣孤独,来找女儿。

       没想到这种突然造访,反而打乱了女儿的工作。正是因为父亲不忍心叫醒女儿,差点让她错过重要的商业方案陈述时间,心烦意乱的她一气之下,把父亲赶回去。于是,父亲决定装扮成一个名叫托尼·厄德曼的怪人,来靠近女儿,试图重新建立起父关系,帮助女儿重寻生活的方向。

       影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这种滑稽的装扮和举动形成的荒诞感当父亲假扮成“小丑”,以陌生人的身份介入到女儿的生活中,消除了传统的成见与隔膜,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更贴近内心真实令人目瞪口呆。

       最感人的一幕是,托尼·厄德曼谎称德国大使在复活节去到当地人的家庭中,主动提出要与秘书女儿)为大家表演一个节目,父亲弹琴,女儿唱歌,居然很合拍。演唱的是惠特妮·休斯顿那首经典老歌《Greatest love of all》,那样的高音和激情,在父亲的沉稳伴奏下,女儿放开手脚放声高唱。虽然在别人家里这样显得唐,但明显能感受到她内心迸发出来的真诚、勇敢以及爱与力量,每一句歌词都是在唱自己,也唱给父亲。

       对于一部长达近两个半小时的文艺电影来讲,没有一点配乐,又用纪录式的中近镜头平视这份日常家庭生活,很容易显得枯燥,并且产生视觉疲劳。好在年轻的德国女导演玛伦·阿德找到了一种幽默的表现形式,使得本片充满了惊喜的笑点,倍感温馨——如果你无get到这些有趣的笑点,觉得尴尬,那也幽默

       不过,片尾那段惊世骇俗的裸体,足以让你笑到泪奔,从而使影片主题真正达到了笑中带泪的艺术升华。女儿因为工作,忘了自己的生日派对看到她在家手忙脚乱连裙子都穿不上也脱不下来真是别扭。情急之下,只好裸身接待,美其名曰“团队建设”。男女同事上下级之间如此一丝不挂坦诚相见,人人脸上都大写一个尴尬,打扮成长毛巨怪的父亲只得悄然离去。这时的女儿反而放下了内心的包袱,也懂得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终于孩子般扑在父亲的怀里紧紧抱在一起。

       影片本可以就此结束,但父亲还没回答开场时女儿的反问呢。于是,最后女儿回到老家,在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父亲深情回忆起她学骑自行车的情景,还有在公交站找她的那天,并回答了她有关人生所谓活着的价值问题。

       问题就在于,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往往被日常琐事所占据,干点这个,干点那个,而时光如流水一般——如何才能把握好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呢?遗憾的是,我们永远都只是后知后觉,而当你身在局中时,却无法察觉。

       很难想象,这样一部生活喜剧,居然出自严谨刻板的德国人之手。《托尼·厄德曼》在戛纳电影节一亮相,就口碑爆棚,并获得了3.7分历史场刊最高分随后又在欧洲电影奖上,横扫最佳导演、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剧本五项最重要大奖。无论是曲高和寡的法国《电影手册》,还是雅俗共赏的英国《视与听》,不约而同都将《托尼·厄德曼》排在年度十佳影片之首。

       整个颁奖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奖最佳外语片,都惊人地一致颁给了这部现象级的电影。惟一一次爆冷输给了《她》是美国金球奖的最佳外语片,不过,奥斯卡立即给予超强纠正,《她》连最佳外语片九部初选都没入围,确保《托尼·厄德曼》万无一失。

       可怜的中国“申奥片”,投其好所临时选送《大唐玄奘》,以为有宗教普世意义,没想到奥斯卡风向突变,回归个人家庭生活了。唉,这回又连陪太子读书的资格都没有,真是煞费苦心表错了情。

 原文链接牛掰影文馆

【《托尼·厄德曼》:打开父女心结的正确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