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江图》:这就是代表中国大陆的“申奥”片?】

(2016-09-14 14:58:54)
标签:

长江图

杨超

李屏宾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史诗爱情故事

分类: 电影频道

       【《长江图》:这就是代表中国大陆的“申奥”片?】
       为了
工会十元一张的电影票,我真是舟车劳顿跋山涉水走过大半个城市去看《长江图》——要找到一家有排片的电影院真难哪!不过,这回还真不能怪影院经理的商业思维,要怪就怪现在的文艺片太文艺了,不只是一般的人,就是两班的人,也看不懂啊。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君不见,共饮长江水。”于是,诗人船长高淳携一本手抄诗集“长江图,从长江的出海口上海,驾着货船逆流而上。船到每一沿江口岸的码头,他就会与同一个女人不同身份的安陆相遇,直至长江的源头宜宾。很明显,这是在奇妙的时间之旅中讲述一个带有神话甚至是魔幻色彩的史诗爱情故事。

       长江作为中国的母亲河,不只是象征女人,逆流而上,寻找的是爱情;她还孕育着生命,溯源而上,也是对生命的探秘。从一开始,高淳带着去世的父亲灵位上船,到最后,高淳在江水发源地找到了安陆母亲的坟墓,说明了水是生命之源,生命是情感之源,没有父母,何来儿女,没有儿女,何来爱情。那是对女性的尊重,更是对生命的敬。

       然而在时间的长河里,所有相遇只不过是短暂激起的浪花,而生命不息源远流长,犹如波澜不惊的长江水。正如影片的旁白所言,男子的身体里永远承载着一颗离去的心,女子的身体住着的一直是一个等待着男子的灵魂。所以,为了爱情而放弃修行的安陆才会在江边追着船只呼喊:“这是我的长江!”而高淳只能无奈地诉说:“长江变了,我以为再也找不到你了”。这也正是本片的宣传语:逝者如斯,必有人重写爱情。随着时间的更迭,长江流域也在改变,长江诗意的美感不断丧失,动人的爱情也几乎绝迹,《长江图》就是试图为长江的本原之美立传,并续写经典爱情。

        【《长江图》:这就是代表中国大陆的“申奥”片?】
       这就是非线性叙事的《长江图》所包含的多层结构
看起来是巫山云雨中痴男怨女的爱情,其实反映的是历史长河中的时代变迁与人文情怀,而核心则是由长江所承载的生命意象,一种文化的诗意与哲学。本片筹备到拍摄制作,前后耗时十年,堪称诚意之作,足见导演杨超的野心。导演并没有从社会层面去探讨,而是选择了最为初始的情感来阐释,采取的却是魔幻主义,将人的记忆打碎,使得画面跳跃而不连贯,还时空穿越,让男女主角处于不同的时空中相向而行,看得观众是晕头转向云里雾里

       其实看电影只要跟随男主角出发,还是有逻辑遵循的。高淳驾船走的是现实的路线,有地图作参考,他逆流而上,渐行渐远,回忆由近往前,对于安陆来讲,就是一种倒叙所以她出现在高淳的记忆里,越越年轻,直至初初相遇。

       杨超在导演手法上,加入了大量超现实的元素,就像人幻觉。比如在佛塔内,高淳听到头顶上安陆与高僧关于“罪、信仰和神迹”的辩难——“如是我闻”。而水中出现巨大的如鲸一般的神秘生物,或许就是生命旅程中的神迹吧。这种幻觉还存在于两岸绝壁上神一般现身的安陆,高淳打着船上的探照灯探寻,然而安陆,既不会安于陆上,也不会安于水面,过尽千帆皆不是,余晖脉脉水悠悠。

       高淳是80年代末的一位落魄文学青年,其文艺精神注定了他必须逆流(世)而上,而且是艰难往上。这本“长江图的手抄诗集,就成了他的精神指引和慰藉,每到一个港口,他就会朗诵一首以这个港口城市为落款的诗字幕打出)9个港口(也是与安陆的9次相遇),10首诗,每一首诗都是对宗教、环保、失落文明等不同主题隐喻,比如船过三峡时,“要么丑陋,要么软弱,要么虚伪,没有神灵能让我信服,所以期待一个女性。”但是,这种现代诗歌和隐喻,本来就晦涩难懂,非但没有帮助观众理解,反而提高了观影门槛。

       突然想起关锦鹏1996年执导的影片《红玫瑰与白玫瑰》,当时编剧林奕华忠实于原著为表现张爱玲妙笔描绘的振保心理变化,就是将字幕、画外音、对白三种方式融汇一起,试图让观众通过三重角度对振保有全方位认识,结果适得其反,观众一心用,目不睱接,最后只留下对影片的扁平印象。

        【《长江图》:这就是代表中国大陆的“申奥”片?】
       有人说,《长江图》是今年华语电影中最复杂的一场存在,导演也说本片看一遍可能看不懂
可是作为今年三大国际电影节唯一获奖的中国电影,《长江图》柏林电影节获得的只是银熊奖,而且是摄影杰出艺术贡献)奖,所以,李屏宾的摄影才是本片的最大看点。

       据说,导演基于对影片创意的追求,对摄影的要求是以一种彻底中国式的语言——创造性继承中国画技法的水墨影像,来展现无穷无尽的影调变化。但是要以最为自然的形态展现长江全貌,对于摄影是一次高难度的挑战由于长江水面上的光线与陆地完全不同,舱内舱外的光线效果也相差很大因此李屏宾采用了层次变化更细腻、色彩颗粒更饱满的胶片拍摄,使得本片呈现出非同于数字摄影的诗意和梦幻,堪称“活体”水墨山水画

       作为侯孝贤的御用摄影,我们在《聂隐娘》中领略过李屏宾自然之美的静态画面,而在《长江图》中,他在极其平稳的画面中运用了动态的光线,给人惊喜。夜色或震雾掩映下的江和户,家灯或船灯点亮,这种冷、暖色调的对比,让氤氲的画面氛围更浓郁,尤其是灯光通过水面折射出来的光线,穿透梦一般的迷离。在江面、弯流、峡谷处,又以平拍、俯拍和仰拍的不同视角和焦距,全面展现长江之阔之险之优美。在李屏宾诗化的镜头下,连人们迁走后留下的废墟都像古村落散发着被遗落的原始之静美,怪不得安陆愿意留守在这里。

       据传,《长江图》将代表中国内地申报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等一下,且不论它是否是今年中国大陆最优秀的影片,也不去跟世界其他国家的电影相比,单就咱周边地区已确定的“申奥”片而言,代表香港的《踏血寻梅》,代表韩国的《密探》以及代表日本的《如果和母亲一起生活》,《长江图》的优势在哪儿?真让人看不懂!反正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应该不会颁给美丽的风景,或者碎片化的爱情。

【《长江图》:这就是代表中国大陆的“申奥”片?】

【《长江图》:这就是代表中国大陆的“申奥”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