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描二维码或加微信公众号“reading2046”订阅我的“悦读电影”,即可免费“看”电影。
电影可以看,也可以读。
“读”电影,当然不是看故事会般读电影的剧情梗概。事实上,看电影禁忌剧透,如同看体育比赛提前知晓比分,没有过程的悬念,就不会关注最后的结果。所以在影院里观看电影,就像在家里观看比赛电视直播一样,不同的是,电影的结局操控在幕后他人的手里,而比赛的结局掌握在场上的角色手中——除非存在黑幕。
电影既然有台前幕后,就有很多你看得到和看不到的故事,不只是剧情和表演,还有服、化、道具和音乐、摄影等,更有那看不见的幕后“黑手”:导演和编剧。所以,“读”电影,指的是解读,通过全方位的形象解析和深度评述,让你看得明白,看出深意,看到情感人生的百转千回。
而我是电影技术控,我的眼里不只是有明星,我还喜欢看明星背后的人物,他们是如何更好地拍摄和呈现一部电影的。毕竟,电影是一项表演的艺术,也是一项光影的技术,他们更应该被观众知道。在我看来,这是区别于一般观众的要点,至少,看到这些会让你值回电影票价。
我知道,有些人,因为喜欢电影而开始写影评;还有些人,他们写影评是因为不想成为影评人——就像我一样,写影评只是为了更好地看电影。但不管怎样,如果是一个爱电影的人,想要写好影评,他首先应该比其他人更热爱电影。正如记录著名(也许是最著名)电影评论人罗杰·伊伯特的电影《人生如戏》中所说:“在所有的艺术形式里,电影无疑是最有力量和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好的电影让我们变成更好的人。”
所以我只能是个非专业写影评的人。业余跟专业的区别,据我所知,专业影评有丰富的电影理论知识,什么流派啊、体系啊、手法啊,一套一套的——我估计很多普通观众都不爱看,看不懂,太枯燥。反正我买的影评专著,许多章节都直接跳过,如果不能“悦读”,我宁愿不阅读,本来看电影就很花时间了,再埋头苦读影评,那就是浪费时间。所以,我更喜欢用一种通俗易懂且有趣的文字来评论电影,就算你没看过这部电影,也能“悦读”文字。或许,这样的影评缺乏专业的深度,但我更在意普通观众和读者的认同。
当然,专业影评人士会经常受到影展或出品方的邀请,可以看到很多最新最内部的电影,让人叹为观止,羡慕嫉妒恨——我只能自费在电影院里看,网络上看也是花钱的(免费的普通电影,不值得评),时间和资金有限,看的电影自然有限。所以我评论的电影可能缺乏先锋性,然而作为超级影迷的我,观影习惯跟普通观众同步,趣味相投。
那么,什么样的影评才算是好的影评呢?我比较认同贾璋柯的说法(虽然我不是特别欣赏贾璋柯的电影):导演的工作是将“词穷”的部分拍摄为影像,好的评论是将影像的意蕴还原于文字。也就是说,影评就是要用文字描绘电影的美感,这比符号化的盖棺定论和掉书袋的考证类比更难。
因此,我写的影评,不求惊世骇俗的标新立异,但愿独具眼光的一家之言。毒舌不是我的风格,批评亦非我的本意,因为我清楚地认识到,在一个言论不够自由的环境里,饭可以乱吃,话可不能乱说,那是要负法律责任的。我本来就是“公益”写影评的,无以回报,只为推荐好电影。万一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吃了官司,成了被告,被巨额索赔,那我岂不是要卖血卖肾——我犯不着为了一部不值一看的破电影卖身吧?
好在大部分的观众和读者都是善良的,口味不重,也没那么变态,他们只是想愉快地看一场电影,悦读一段文字。最重要的是,还有些人居然喜欢我的这种业余影评,甚至把我的影评当作一种观影指南。这赋予了我一种使命感:怎么样更好地为读者服务,为观众节省电影票呢?
有很多人建议我开一个微信公众号,方便阅读。刚开始我是拒绝的,要知道我连微信都不怎么会使用啊!不过,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寞时,我试遣愚衷,居然还真给开通了。我把它叫做“悦读电影”(微信公众号:reading2046),目的是希望大家能观影愉快,有兴趣的人可以随便订阅,反正是免费的。
台湾著名导演杨德昌的电影《一一》中有一句经典台词:“电影发明之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延长了三倍。”我想说的是,当电影遇上文字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加宽加深了三倍。
观看一部电影,可收获一段体会;悦读一部电影,可收藏一生回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