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续关于“梦想”的电影之旅。如果说《绝命海拔》描写的是梦想的高度,通过一级级的攀登到达人生的颠峰,那么,《荒野生存》则表现了梦想的宽度,通过一步步的行走实现人生的意义。无独有偶,两部电影都是根据美国记者、传记作家乔恩·克拉考尔的文学作品改编而成,都是真人真事,而且导演都为此拍了十年。
看到《荒野生存》的导演名字,全球金满贯影帝肖恩·潘,简直难以置信,这种表现“人与自然”的美丽感人的电影,居然出自摇滚歌星麦当娜的前夫、好莱坞著名的坏小子之手!不过看过电影后就明白了,或许只有性格不羁的肖恩·潘,才能拍出这样一部关于与众不同的年轻人的影片,因为他就像片中的男主角一样,不愿被俗人同化,拒绝与体制妥协,要用自己的方式拥抱世界。
23岁的克里斯——我们还是用他妹妹给他的呢称吧,显得亲密又简洁,父母给他取的本名克里斯托弗·迈克坎德雷斯,太一本正经了——毕业于埃默里大学,成绩好得足以进哈佛大学,就像所有的天之骄子、富二代一样,他的父母也为他的未来作了妥善的安排,要么继续深造,要么找一份好工作,给他这个,给他那个。但是克里斯什么都不想要,他用了四年的时间履行荒诞乏味的责任,完成大学教育,现在终于解放了,他要离开那个充满幻象、脆弱不堪、父母管教、物欲横流的世界,去远方体验真实存在的东西。
于是,克里斯把大学基金剩下的24500.68美元中的24000美元捐给了美国饥荒救济委员会,后来干脆连身上仅有的500多块钱连同社保卡也烧了,因为他觉得钱会让人畏手畏脚。他只带了喜欢的书,开着喜爱的破车上路,不过半途中他就把车丢弃了,决心从轮胎流浪者变成皮鞋流浪者——徒步行走的人。
他给自己新取名为亚历山大·超级流浪者。
他冒险踏上一条残酷孤独的道路,却在他钟爱的书籍中找到同路知己。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他最喜爱杰克·伦敦和椤罗——想想他们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与《瓦尔登湖》,就知道他要去哪里,寻找什么样的生活。
他或步行,或划皮筏,或搭顺风车,途经亚利桑那州米德湖、加州北部太平洋山脊径、达科他州麦田农场、科罗拉多大峡谷、胡佛大坝、加利福尼亚湾、哈瓦苏国家生态保护区、科特斯海、石板城救赎山、安沙波列哥沙漠“我的天温泉”、索尔顿湖......他甚至在一个山洞里住了36天,通过莫雷洛斯大坝的泄洪水道,进入灌溉运河的迷宫,拖着皮筏(后来被沙尘暴吹走了)经过沙漠,搭顺风车去了哥佛湾直到墨西哥。真是走遍大半个美国去看你——没有梦想,何必远方?
在这过程中,克里斯既是一个孤独的流浪者,同时又有良好的人际交流,经过的每一处,都给那里的人们留下了真诚美好的回忆。一路上,他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并收获颇丰:他从流浪的吉普赛人那里收获了友谊,从喜欢唱歌的美丽少女那里收获了爱情,他与孤独的老人有着忘年之交,并收获了亲情,这位三代单传的老人甚至提议要认他作孙子。但是,他始终不忘初衷,追寻梦想,朝着梦想的方向,一步一个脚印继续前行。
两年来他行走在这片土地上,没有电话,没有金钱,无拘无束,一个追逐美的旅人,脚下的路就是他的家。行者无疆,让人振奋,它意味着忘记过去,摆脱压力,逃离繁琐,听从内心绝对的自由。正如他对曾雇他打短工却因违法被抓而没来得及付钱的农场主韦恩说的那样:“拿着你给我的报酬流浪,未免太过容易,身无分文的日子让我更加刺激,我决定就这样生活下去,直到某一天,这种自由和简单的美好,实在让人难以错过。”
最后,在没有手表,没有地图,没有斧子,没有任何东西的情况下,克里斯一直走到阿拉斯加——不是阿拉斯加城,是野外,就在荒野之中,高山,河流,天空,猎物,在那其中生活。他终于到达目的地,不再受世俗文明的毒蚀,遁世而逸,隐没在荒野中。
在阿拉斯加野营地一辆废弃公共汽车上(他把它叫做“神奇巴士”),克里斯一个人自由自在地生活了四个月。可惜随着夏季来临,冰雪消融,河水封道,因为缺少食物,再加上误食了野果而中毒,阻碍了他重返“人间”。1992年9月6日,骨瘦如柴只有67磅的克里斯躺在蓝天白云下,在灿烂的阳光里,微笑着停止呼吸。
临死前,他读着书中关于自己的梦想:“我历尽世事,如今终于觅到幸福之所在,归隐于田园,帮可帮之人,助无助之者,行善行之事,修身养性,怡情山水,泛舟书海,唱游天地,邻里坊间,其乐陶陶,这就是我理想的幸福。”在生命尽头,他用虚弱的手指歪歪扭扭地写下了这行字,一行热泪夺眶而出——他终于通过体验得出人生的结论:“Happiness is only real when shared(只有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这句话在此后也成了无数人的座右铭。
是的,人生的风景在于行走,而行走的风景就是人生。按照杰克·伦敦或者梭罗的逻辑,克里斯是一个英雄,一个孤独的探索者,一直在探索自己内心的风景,追寻着与大自然更确实可靠的关系。正如他死时想对父母说的:“如果我面带微笑,投向你们的怀抱,那时你们能否预见,我现在所见的景色?”
可惜现代社会里,很多人像蚂蚁般忙忙碌碌,然而穷极一生,还是碌碌无为。有谁能像克里斯那样死而无憾地说:“我度过了幸福的一生,感谢主,永别了,愿上帝保佑所有的人!”
朝悟道,夕死可矣!
做为一部作家类型的文艺片,《荒野生存》在美国算不上辉煌,但是,在好莱坞关于战争和反恐题材泛滥的今天——反映在现实更恐怖,恐怖主义极端分子刚刚对巴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袭击和枪杀——这部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对人类生存意义探索完美结合的作品,完全让人耳目一新。影片使用闪回、分屏以及画外音等形式,甚至还摘录了克里斯日记中的片段诵读,并用传统小说的章节标题,第一章我的诞生,第二章青春期,第三章成年,第四章家庭,最后一章获取智慧,完整表现了这个年轻人在短暂的时间里完成了自己丰富与完满的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电影配乐为角色和内容做出了突出贡献,尤其是“珍珠果酱”乐队主唱埃迪·韦德为本片创作的几首歌,用音乐和歌词讲故事。特别是那首原创主题歌《Society》,作为背景音乐在影片一个个章节的标题出现时响起,简单的吉它、沙哑的歌声以及深刻的歌词,充分表达了主人公克里斯对现实的质疑:在这个病态的社会里,不明白为什么每个人彼此总是恶言相向,审判、支配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伪君子、政客、恶棍?
影片全程实地拍摄,历时8个月,几乎重新走了一遍克里斯走过的路:从加州海湾到北达科他州的迦太基;从大峡谷到亚利桑那州的沙漠;从加州沙漠中的塞尔顿海到一个叫做“石板”的古怪之地……影片颇有纪录片的风格,注重描绘壮丽的美国公路之旅,让观众与角色一样,视野大开,不虚此行。
相比较于《刺客聂隐娘》用的是固定机位把自然风景拍得如山水画,《荒野生存》用了动态拍摄,通过仰拍、俯拍甚至于360度摇臂,展现了人与自然充满生命情感的美丽融合。特别是克里斯坐在海边岩石上看书的镜头,已入选了影史130个最美的画面。与这个画面一同留下的,还有他的内心独白:
“大海唯一的礼物就是汹涌的浪击,有时,还有使人感受坚强的机会。现在我对大海知之甚少,但是我知道道理在这里适用,我也明白它在生命中何等重要,不必变得强大,但是去感受强大,至少来估量自己一次,在人类最古老的环境中,去寻找一次自我,独自面对着无声无息的岩石,不借助任何外界帮助,只依靠你的双手和你自己的头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