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班坚守到过年前最后一天,公司终于良心发现,模棱两可地表示,手头没有事或还有其他事的同事,下午可以提早走。我立即以买年货回老家为借口,溜之大吉——这么迟了,有钱也买不到好货,况且还没钱,公司冻结年终奖,变相发了一个月工资作为过年津贴,刚好够春节的红包预算。
囊中略微羞涩,只能在SM新生活广场走马看花,然后闪身拐进地下一层的晓风书屋。我本来打算买一本时尚杂志在回家路上看,结果,书架上只卖过期杂志,五折抛售。再环顾一下书屋,全场半价,这优惠也太优惠了吧?一打听,原来是书屋转让,清仓处理。
在厦门这个文化荒岛上,曾出现过两个文化标志,一个是晓风书屋,另一个是光合作用书店。后者刚开张的时候,就像向日葵一样欣欣向荣,凡商业繁华处,必有阳光书房,温馨暖黄,非常招摇,让我这样的宅男上街有了借口,逛街有了去处。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网上书店的兴起,阳光书房日渐式微,最后终于消失在街头。而晓风书屋,立足于校园门口,像小草似的,渐行渐远还生,难道最终也要被野火烧尽?
此刻,我有一种趁火打劫的狂喜,挑挑拣拣一堆书。职场全年欠收,没想到岁末了,在书页间有意外收获。不过,到底带哪一本书回家过年,也费了一番思量,最后决定带上彼得·梅尔的《吃透法兰西》,对时应景,色香味俱全。
说起英国作家彼得·梅尔,此君大有意趣。在国际广告界混了十五年,名利双收,正走向人生巅峰之时,毅然决然携爱妻与爱犬幽居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乡下,在暖洋洋的阳光里,过起神仙一般的日子。其闲暇之余写出的普罗旺斯系列丛书,关于美食、美酒、美景以及美丽风情,有着薰衣草的颜色和芳香,在提升品味的同时,有着安神补脑助睡眠的功效——足以让生活营营役役的人慢下来,平心静气。
难得的是,这位生活品味大师,文字还那么幽默。作为“只求一饱,不死就可”的英国人,彼得·梅尔居然是个不折不扣的吃货,当他弃笔从食,携刀叉和瓶塞钻进军法国的美食天堂时,那绝对是一次诱人的饕餮之旅,比我们过年还丰盛。
自古至今,法国人就一直非常重视吃饭和如何吃饭,把钱都花在他们那张嘴上,满足他们的胃口。法国人的宗教就是吃喝,他们崇拜自己的肚子,主教在他们那儿就是主厨,他们更喜欢坐下咀嚼,而不是跪下来祈祷。没办法,谁叫人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呢?如果列一张最好的庄稼、家畜、野味、海鲜和葡萄酒的产地名单,绝大多数都在法国。法国人爱吃,那是有传统的。
其一、法国拥有一大批杰出的厨师,他们的知名度与受爱戴的程度,跟体育、影视明星一样。以前,最杰出的厨师都是王室贵族的,法国大革命之后,贵族上了断头台,厨师失了业,只好出来开餐馆,为人民服务,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到国王的美食。因此,他们有一句革命口号:自由、平等——美食。至今,全世界最好的烹饪专业,都在法国,如果未取得法国烹饪证书,你都不好意思进入高星级酒店的厨房。
其二、法国有特别多不慌不忙、从容不迫、工作起来得心应手的餐厅侍者,他们跟用餐者好像有心灵感应,无需开口,甚至在你还没有意识到以前,他就知道你需要什么。在法国,做服务员被看作是体面的工作。可是在中国,谁愿意干伺候人的事?除非是吃饱了没事干,要不然就实在找不到其他事干。所以,现在的五星级酒店,餐厅服务生都是大叔大婶。
其三,法国人吃的不单单是食物,而是氛围。快乐会传染,比如传统的星期日午餐,体现得尤为明显。吃这顿饭的时候,孩子、父母、祖父母,甚至包括家里的狗,聚居一堂,其乐融融。比平常吃得更慢,吃得更多,一吃就是两小时,然后看书、游泳、喝咖啡,消磨一个懒洋洋的下午。这个倒像中国人过年的情景,只不过人家是周周过年哪。
都说中国人什么东西都敢吃,天上飞的,地面走的,水中游的,都能做成美食,津津有味。其实法国人的口味更奇怪,吃青蛙就跟吃鸡似的,吃蜗牛就跟吃牛排一般,吃完还要用一片面包把流窜到下巴上的汁液抹了又抹才善罢甘休,心满意足。在中国,都说想要捕获男人的心,先要征服他的胃。这话流传到法国,可能就有失偏颇,因为法国人的鼻子更容易被利用,尤其当他们闻到干酪的风味时,简直一“闻”钟情,偏偏法国干酪的种类之多,你就是一天吃一样,一年365天也吃不过来。
记得《红楼梦》中有一道菜叫“茄鲞”,不过是做茄子,但其辅料之多、做法之复杂,令刘姥姥直摇头吐舌:“我的佛祖!倒得十来只鸡来配它,怪道这个味儿!”在法国名菜中,奶油烩布里鸡也不遑多让。“先入锅的是一大勺黄油,然后是鸡胸脯肉和鸡腿,切成四瓣的大洋葱,一把切片的小白蘑菇,一些压碎了但没有剥去皮的蒜瓣挂浆,再加上一把调味的蔬菜。当鸡肉的颜色转成深金黄色的时候,就可以把一大杯白葡萄酒倒进平底锅里,等酒烧到差不多的时候,再加入半升鲜奶油。鸡要煮上半个小时,浇上盘子的沙司要用滤网筛过,再撒上调料,这就成了。”——不,这还未成,这布里鸡还得先经过认证,取得标牌,从产地、颜色到重量,都有严格规定。
现如今,中国人喝葡萄酒跟喝水似的,即使在我们乡下过年,葡萄酒也代替了米酒,而法国拉菲,更是成吨从海上灌装过来,供不应求。当然,在法国原产地,葡萄酒更是餐桌上的必备,但是,人家就是有一座酒庄,也不见得大喝海喝,而是品着喝。品酒时,首先要对着灯光举起酒杯,检验酒体的色泽,然后摇晃酒杯,让酒体充分接触空气,散发酒香。这时候,鼻子要凑到酒杯口,停顿几秒钟,表情必须专注,眉头最好皱起来,显出全神贯注的样子。接下来就可以把酒送到嘴里,此时眼睛要配合地看着天堂的方向。音响效果可以跟上了,吸一口气到嘴里,发出小孩子喝汤的声音,让空气在嘴里和酒相遇。通过脸部肌肉的运动,将酒送到嘴的每个角落,发出咯咯的声音。最后,酒体彻底经过口腔的检验,每一颗牙齿都冲刷过,上腭也彻底地浸湿了......看着也是醉了。
彼得·梅尔在书中绝不是光说不吃耍嘴皮子,故意吊人胃口。他可是受人之托,边吃边写,图文并茂,有图有真相。最后,他还负责任地附上了美食餐馆名称、地址、电话和传真——你不用担心会像国内一样碰到黑店,店大欺客,挂羊头卖狗肉。要吃透法兰西,作者还特意向吃货们推荐了一本权威美食指南:《米其林餐饮指南》。这本跟《圣经》一样畅销的书,对法国各个餐馆都进行了星级评定,他们的评星视察员都是不确定的,像特工一样,外表普通,行动神秘,当然,身体也倍儿棒,这样才能不动声色吃遍各个馆子,并清醒地写吃后感与评估报告。
咦,听起来这个视察员是吃软饭的,靠吃饭赚钱,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所能找到的最好的工作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