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仨》:恋两个人,爱一个家】

(2014-05-11 09:17:28)
标签:

我们仨

杨绛与钱钟书

一家人

母亲

文化

分类: 读书频道

           【《我们仨》:恋两个人,爱一个家】
    一家,三口,就像等边三角形的三个点,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互不干扰,又紧密联接,是一种最稳固的人际亲情关系。

    所以钱钟书一开始目标很明确,在杨绛刚怀上孩子时,就谆谆嘱咐她:“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

    所以九十多岁的杨绛人生回忆,一开篇就写到这三口之家:“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尽管这么说,我却觉得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一家三口,就像所有的夫妻一样,添上个子女,随便就有了,甚至更多,四口五口都有,也就组成了各样各家。然而像杨绛和钱钟书及他们女儿阿瑗这样的三口之家,虽然很朴素很单纯,虽然与世无求与世无争,只愿相聚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再苦涩艰辛都能变得甜润,稍有的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因此,“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他们的家始建于一九三五年,结了婚到英国牛津求学时。不过是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白手成家,自然有许多笑话,回忆起来甜蜜大于辛酸。从钱钟书公交车上下来未及站稳,吻了牛津的地,磕掉大半个门牙开始,这个异乡的家就有许多的意外和惊喜。他们从烧炉子入手,到自理伙食,两个人不断地发明,不断地实验,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杨绛专职做饭,钱钟书当助手,他们只羡鸳鸯不羡仙,用钱钟书的话说:“神仙煮白石,吃了久远不饿,多没趣呀。”所以说,人间烟火也是一种温暖,那段时间他们很快活,好像自己打出一个天地。

    两个人相互依存是多么简单而快乐的事。然而等杨绛在医院生产,钱钟书一个人在家过日子,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笨手笨脚,每天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说:“我做坏事了。”他不是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就是把台灯砸了,要不然就把门轴弄坏了。不要紧,我会洗,我会修,甚至他颧骨上生了一个疔,她也安慰他说:“不要紧,我会给你治。”于是他真的放心了,对她的话深信不疑,奇就奇在她真的做到了。或许,婚姻的责任,真能让一个人学会承担,同时让一个人值得依赖。

    女儿阿瑗给这个家带来了生活重心,成了一家人的情感纽带。他们一起看书,一起画画,一起嬉耍,一起去“探险”,也就是去户外散步,专挑不认识的地方走,常有意外的发现,甚至去馆子吃一个菜,还有别人所想不到的娱乐——钱钟书近视,但耳朵特聪,而阿阿瑗耳聪目明,所以他们总是看戏似地观看别桌吃客,然后把听到的内容评述给杨绛。总之,“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趣味。”

    “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有时候,女儿阿瑗会照顾杨绛,像姐姐;会陪杨绛,像妹妹;会管杨绛,像妈妈;有时候,女儿与父亲哥们起来,又成了杨绛的两个顽童,而且女儿是哥哥,父亲是弟弟。可是在学问上,钱钟书可绝对是老师,杨绛和女儿都成了他的学生。但是在穿衣吃饭上,杨绛和女儿都把钱钟书当孩子般照顾。反正,三个人没大没小,一律平等,自然相处融洽,其乐无穷。有时候,女儿与钱钟书两个联成一帮,说妈妈有点笨;杨绛和女儿也会联成一帮,笑爸爸是色盲;当然,杨绛与钱钟书夫妇联成一帮时,就说女儿是学究。唉,这样的一家三口,注定要在一起,创造寻常的快乐。

    然而世事易变,命运多舛,他们也曾遇到战争,遇到灾害,遇到革命,遇到运动,让他们辗转动荡,居无定所,而把家背在身上,放在心中。甚至,为了生活,他们不得不分离,几年不见,五岁的女儿好像已不认得父亲了。她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地监视着,终于要赶爸爸了:“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钱钟书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女儿回答:“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爸爸在女儿耳边悄悄说了一句话,两个聪明人立即化敌为友,成了铁哥们,让妈妈退居第二位。直到暮年,他们才有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三里河公寓,然而当时钱钟书到底对女儿说了什么话,至今还存疑,再也问不出来了,只能是个永远的谜。

    因为父女俩相继去世,女儿还赶在爸爸前一年。杨绛为了记录一家三口最后在一起的那段时光,用小说的笔法,打造了一个“万里长梦”,因为在梦里,她就能看见女儿,看见丈夫,寻寻觅觅仍是“我们仨”。当时,脊椎癌晚期的女儿,为了《我们仨》,主动请缨,非常困难地仰卧在医院病床上写字,写完了前五篇和一篇目录,五天后,在沉睡中去世。剩下的篇章,只能由杨绛自己一个人完成,用简极而丰、哀而不伤的文字,向远在彼岸的丈夫和女儿倾诉——

    “现在,只剩下我一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甚至,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也没有永远,“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蓦然回首,回首已是百年身——如今一百多岁的杨绛,早已绚丽归于平淡,世事如过眼云烟,她更深体会到,只有家才是永远的港湾。

    我们仨,We are one;我们仨,一家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