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一开始不知道“苏打绿”,只知道苏打水,一种无色有味的饮品,透明而清淡,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三五知己,款叙慢饮,可以消磨一整个午后的时光,然后温爽在心底冒泡,回味无穷。当Soda加上绿,代表的应该是一种小清新的音乐。没错,苏打绿唱的是“小情歌”,虽然是简单的小情歌,无论是唱着人们心肠的曲折,还是唱着我们心头的白鸽,都是爱的歌颂者,细致绵密,别有一番风味。
近日,这个环球音乐旗下的“人气天团”苏打绿,全球同步盛大发行了他们2013全新创作大碟《秋:故事》。近年来,流行歌手从古典音乐大师身上取经寻求灵感的例子很多,像SHE和周杰伦都分别借用了莫扎特与萧邦的音乐,均获得了相当的成功。显然,作为以吉他、键盘、鼓、贝斯、小提琴为主的一个流行乐团,苏打绿有着更大的音乐野心和追求。他们计划以巴洛克时期意大利音乐家安东尼奥·韦瓦第毕生最著名的作品、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为概念,打造苏打绿的“韦瓦第计划”,企图用四张专辑,呈现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春夏秋冬,分别以四种音乐风格、四个地理坐标,奏出他们的“四季奏鸣曲”。
带着这样的四季音乐狂想,苏打绿在2009年就走过了春夏,以温暖的台东民谣制作了第1部《春·日光》,应是清新的早晨;又以热情的英伦摇滚打造了第2部《夏/狂热》,已是高温的午后。到了2013年秋天,苏打绿心系萧瑟的北京,推出第3部《秋:故事》,犹如走向了日暮的黄昏。而秋的故事,就从一片落叶开始。

事实上,在树叶还未变黄,故事开始之前,苏打绿已经以《我好想你》揭开初秋伊始惆怅的一面。虽然《小时代》受到全国人民的弹压,但是首波主打歌《我好想你》却作为电影主题曲率先曝光后,得了大家的赞赏。这首动人的小情歌,在主唱吴青峰不脱纯稚尖细的声音里,唱得如泣如诉,在一群耽于物质幻想的同学少年中,显得情真意切。而更早之前,2010年就完成的那首《天天晴朗》,舒适人心又充满力量,温暖的轻唱嗓音佐以完美合音及轻快旋律,用“月光找到了海洋,生命找来了时光”,以及“乌云背后幻生出了太阳”,给人们带来无限希望,为萧索秋季增添雨后天晴的色彩,让这张专辑显得悲欣交集。
这样,歌迷对这张专辑就有了疑问。在苏打绿用民谣定义“春”,用摇滚定义“夏”之后,到了“秋”的时候,那该怎么办?考虑到《四季》在世界古典音乐殿堂至高无上的位置,苏打绿由《四季》出发本身便有难度。要想用音乐风格或歌曲内容对“四季”进行明确的区分,无疑更加困难。还好,在《秋:故事》里,苏打绿将曲风弱化,而把音乐的情绪强化,词曲创作者吴青峰抓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秋”情绪,融入了青少年流行乐中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由此打造出像北京一样传统古老而又现代变幻的“秋”——如果非要说出一种曲风,或许可以叫“中国风”。
这可以从古典音乐功底深厚的键盘与中提琴手阿龚的编曲上听出来,在传统的钢琴与吉它之上,加入了古筝、笛子和唢呐等民族乐器,让旋律更加悠扬,如风中的落叶,秋意更浓。而在歌词上,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的中文系高材生吴青峰,展现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引经据典,包括庄子、列子、陶渊明、李白、孟浩然、杜甫、苏轼等人的思想与作品,具有浓郁的古诗词味。于是,我们在开头的《故事》中悟到“人生如一场大梦/
生活恰似天地一蜉蝣”,“醒来,也无风雨也无晴/
睡去,已忘言语已忘我。”在中间的《说了再见以后》中听到“不如归去”、“飞过秋千去”。在结尾的《小星星》中想到:“若燕南飞/ 若水上善/
如婴儿之未孩”。
可是,中国的古文和诗词,或多或少总有一种虚幻和消沉的指导思想,以苏打绿不多的人生体验写出来唱出来,写多了唱多了,就会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尤其专辑中间,不时安排穿插进来的Interlude,就像一个多情的DJ,播放着抒情的电台音乐,吟诵着深情的导播话语,更令人多愁善感起来。那么,愁是什么?用《说了再见以后》的歌词来解释:“愁到底是什么?杨花雨落。是三千丈黑发,逼成枯柳。是凋谢的花瓣,念旧的蜂。是往日的欢活,又来折磨。”是不是,心有戚戚焉?
从“我拾起一片落叶,忽然间天旋地转”,到“拾穗行歌,牛眠双眼”,《秋:故事》好像有了一个丰足的结局。而冬天,似乎近在眼前,那个时候的你,又会在哪里,又是怎样一番情景?
答案可能是:庄严肃穆的柏林。这应该是苏打绿的下一张专辑、亦是“韦瓦弟计划”最后一站的思路,值得期待。
在此之前,还是让我们来重温一下《秋:故事》这张专辑吧。你会发现,整张专辑的曲目按顺序连在一起,就是一首诗。
故事
从一片落叶开始
独处的时候
我好想你
偷闲的翅膀
天天晴朗
说了再见以后
我们走了一光年
再遇见
拾穗
你心里最后一个
小星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