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布拉格之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013-08-28 19:47:26)
标签:

米兰·昆德拉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布拉格之恋

政治与性爱

爱情和幸福

分类: 读书频道

                         【《布拉格之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你喜欢村上春树,还是米兰·昆德拉——如果你热爱生活,你总得喜欢其中一个吧?村上春树的作品代表小资的生活,而米兰·昆德拉的作品则充满着生活的哲学,真正体现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准则。如果你觉得小资的生活还不够,那么,我们就来检验一下高端的生活,读一读米大爷的作品。

    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美国《新闻周刊》称赞本书为:“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高到了梦幻和情感浓烈的一个新水平,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昆德拉借此坚定地奠定了他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在世作家的地位”。

    在这部作品中,昆德拉以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为引子,开门见山地抛出了一个关于生命存在与价值的哲学思考。

    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但是,重便是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

    最沉重的负责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了开头的两节,就被这个深奥艰涩的问题吓得手抖抛书,束之高阁。或许有研读精神的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一气读完,掩卷深思。

    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因此发展出一套外遇“三”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可以在短期内去会同一个女人,但绝不要超过三次;也可以常年去看同一个女人,但两次幽会间至少得相隔三周。这种“性友谊”要求他这一生与爱情绝缘,他认为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甚至几乎是对立的感情。“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而体现出来的。”

    然而他的爱情故事只发生在做爱之后,换言之,爱开始于一个女人以某句话印在他的诗化记忆的那一刻——他认识了特蕾莎,以为她是“被放在树脂涂覆的草篮里顺水漂到他床榻之侧的孩子”,竟然爱上她并跟她结了婚。后来才发现,他和特蕾莎之间的爱情很美好,也很累人:总要瞒着什么,又是隐藏,又是假装,还得讲和,让她振作,给她安慰,翻来覆去地向她证明他爱她,还要忍受因为嫉妒、痛苦、做噩梦而产生的满腹怨艾。

    喜欢读《安娜·卡列尼娜》的特蕾莎则喜欢抓牢爱情,睡着的时候她也用心地守着他,紧紧抓住他的手腕、手指或脚踝。她想不通,没有爱怎么可以做爱呢?托马斯带回家的别的女人的体味,让她心烦意乱,轻浮的爱情让她失去了生活的重心,不得不从一个地方逃离到另一个地方。最终她发现,她对男人的爱,还不如对一只狗的爱,因为人与狗之间的爱是牧歌一样的,没有冲突,没有变故,没有撕心裂肺的场面。狗可以围绕在她的身边,过着建立在重复之上的循环生活,而人则不乐意,希望并追求新鲜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人类不可能幸福的缘故,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

    说到底,生命因这个“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最后不可避免地媚俗起来,因为谁也不是超人。或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存在这样的媚俗,就是看到宁静、温馨、和谐的家,家中母亲慈祥,父亲充满智慧,当然,还有深情相伴的爱人……

    曾六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集中体现了他的才华,仅用重与轻、灵与肉等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就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作品表面轻松,实质沉重;表面随意,实质精致;表面通俗,实质深邃而又机智,充满了人生智慧。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犹如一部精深的四重奏妙品,昆德拉用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就谱写了最奇妙、最完美的室内乐,取代恢宏磅礴的交响乐,足以传达那个时代的任何声音。

    随着激情悠扬的提琴声,我们看到了托马斯和特蕾莎——年轻时的丹尼尔·戴·刘易斯和朱丽叶·毕诺什,实在是太帅、太有气质了。高高瘦瘦的刘易斯,披风衣则风度翩翩,穿白大褂则玉树临风,尤其是那双眼睛,因深邃而深情,令人沉醉;而刚出道的毕诺什,青春活力,收放自如,她那双浓情巧克力般的眼眸,因浓郁而浓情,让人过目不忘。

    感谢上帝,《情迷六月花》、《鹅毛笔》的导演菲利普·考夫曼,取其精华,弃其繁复,甚至避重就轻,从深厚与凝重的原著小说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主题出来,拍摄成了电影《布拉格之恋》。他撇开小说中的哲学探讨,简单到单纯地用托马斯与特蕾莎之间长久如战争的爱情,表达生命中的轻与重——她准备抗争到底,而他早已投降了。

    《布拉格之恋》是一部模仿欧洲电影风格的作品。在这部影片中,性爱场面的表现大胆而不露骨,泼辣而不刺激,使得该片与《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齐名,算得上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除了片中后来成为演技派代表人物的丹尼尔·戴·刘易斯与朱丽叶·毕诺什,凭着《哭泣与低语》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欧洲摄影师斯文·尼科维斯特,用充满意境的用光,给电影带来一股北欧的清新气息。在本片中,他用光影营造了三个不同的场景环境:阴暗压抑的布拉格、阳光明媚的日内瓦以及自然宁静的乡村——最后以卡列宁(爱犬)的安乐死,从无力承担的生命痛苦中得以解脱,回归到了米兰·昆德拉田园牧歌式的梦想。

    生命是轻还是重?连昆德拉自己也承认:重与轻的对立是所有对立中最神秘、最模糊的。不问也罢,或许根本没有答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