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有歌曲作品,再好的声音也出不来,哪怕是中国好声音,也只能在眩目的舞台上,一唱而过,从此销声匿迹。即使有伯乐导师带领,也只能到此为止,没空陪你继续玩——第二季的《中国好声音》又开始啦!谁说一日为师,终生为师?
李代沫是幸运的。离开了四位导师,又有十个音乐人来哄抢,笑着喊着追着要给他做音乐,为他写歌出专辑。结果,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居然唱了28首单曲,包括电影《二次曝光》的主题歌《当我想起来》以及《101次求婚》的主题歌《Say
yes》,一时风头无两——除了同门师妹吉克隽逸,推出了三首国际范的单曲,震耳发聩。这期间,他们还加班赶制,为他录制了两张专辑,令人竖耳瞠目,虽然第一张翻唱专辑《我的歌声里》,被指快熟方便面,满嘴“口水”,没有营养。
最近发行的第二张专辑《敏感者》,仍有偷工减料之嫌,整张专辑只有9首歌,这在当今唱片流行买十赠一甚至送二的现象中,显得勉强,要不然,就是宁缺勿滥。不过,这张专辑才是真正体现李代沫的歌唱水平,真实反映李代沫的情感状态,尽管他在专辑中以旁观者的角度直视自己成长中的伤痕与历练后的蜕变,仍称得上是他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张全新个人专辑。制作人也好像有意将李代沫的好声音进行延展和塑造,在延续其温暖细腻的音乐风格的同时,又对音乐做了尝试与突破,从温暖治愈系主任悄然转变成敏感情歌掌门人。
首波主打歌就是加强版的双主打,由《伤》与《患者》联合出击,用不同与往的音乐风格,表明李代沫的音乐态度。心灵之歌第一击《伤》,流行轻爵士曲风,融合了一些复古的旋律,编曲虽不华丽,却更加体现出李代沫对于情感的演绎。“伤”其实是每个人必经的“成长之痛”,不断受伤,才能不断成长,不断回味,才能不断梦想。中国式波西米亚狂想曲《患者》,记录了李代沫关于梦想、感情、生活的想法,相当情绪化,几近宣泄。歌曲风格偏向另类摇滚,由一声轻叹开始,接近气声般的萎靡乃至几乎“奄奄一息”的口气来演唱,然而当电吉他重力的刷弦搭配摇滚鼓的敲击进入后,整个歌曲又开阔大气,痛快淋漓。回不去成了回忆,回得去成了宿命,这种感情的沉溺其实是一种病态,挑战人们敏感的神经。
不过,这两首风格迥异的歌压缩在一起,听起来会有截然相反的情感体验,要么从温暖到热烈的升级,要么从平静到躁动的落差,总之,相当的刺激。
第二波主打歌以“敏感情歌三部曲”的形式推波助澜,结果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这三首歌分别是《简单的事》、《贪图》、《会说话的哑巴》,讲述了爱情中的三种状态,曲风温柔,情感细腻,其实是李代沫用音乐诠释的爱情观,有点敏感。
特别是《简单的事》,据说歌词非常贴近李代沫自身的情感经历,以致在录音过程中情绪失控痛哭了三次,歌声都略带颤抖。“谁记得寂寞的影子/说她才是你生命的钻石/我们那段精彩回不去的日子/原来只有眼泪最真实。”言为心声,歌以言志。如果说在上一张翻唱女生专辑《我的歌声里》,李代沫真真切切在“她”的歌声里唱着他,那么,在自己的全新个人专辑里,这个“你”是谁,那个“她”是谁,耐人寻问。听起来好像是一个三角孽恋,“我”成了受害者——且别说听众敏感,李代沫自己在录完这张专辑后,不知道是出于宣传,还是炒作,居然发了这样一篇微博,授人话柄,落下口实:
“曾经很羡慕别人拥有的爱情,我也幸运的拥有过。可是人生就是这么不完美,总会让你空欢喜一场,以为他就是一辈子的爱人,到头来却只剩自己一个人。我想忘了他,但却很难实现;其实我依旧爱他,但那会变成过去;我渴望幸福,却从此不再羡慕!”
早在李代沫参加第一季《中国好声音》之时,关于他的同性恋传闻就在坊间叫嚣尘上,疑似前男友的名字和照片频现网络,成了好声音的一丝杂音。如今李代沫用这么敏感的歌曲和微妙的微博主动挑起,旧事重提,不能不让人产生好奇。尽管事后李代沫矢口否认,并且跟大家玩起了文字游戏,说“文中的‘他’是泛指,大家小学语文都学过,单人旁的‘他’,可以代替‘她’、‘它’”。此地无银三百两,好像谁没上过小学读过语文似的,把人当弱智文盲了。
其实,社会发展到今天,如此开放,大家并未把“同性恋”视为洪水猛兽,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接受——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与别人无关,与男女无关。事实上,艺人出柜事件屡见不鲜,多位香港歌手都大方承认,并且得到了歌迷的理解与支持。或许,李代沫对自己和感情不够自信,如果长得像张国荣、黄耀明一样漂亮精致,同性恋也一样美丽。可惜李代沫的光头、胡须、厚嘴唇以及含糊的眼神,再加上减肥后来不及重塑的松散身材,看起来有点猥亵,有性,但没有性别。
好在他还没有红得像大宝,天天见面,更多时候我们只能听听他的歌——声音还是好的,但愿他唱出的是《骨子里的我》:
“我很平凡/也很简单/骨子里的我很勇敢”—— 爱让人勇敢,不管是什么人的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