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圣殇】

标签:
爱圣殇夫妻感情母子关系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
分类: 电影频道 |
芳草怜幽意,人间重晚情。我们还是先来看关于老夫老妻的故事吧。在年轻的时候,人们常常憧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晚景,然而,到底怎么样才算白头偕老而又没有松手呢?。
所谓“老伴”,应该是这样的人生伴侣:当你80岁的时候,他还会陪你去欣赏一场音乐会,回到家里对你说今晚你真美;临睡前给你轻轻盖一条毛毯,为你找一本你最想读的书;早餐桌前告诉你他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影,如何感动得流泪;饭后应你的要求,抱出所有的影集,翻阅过往,生命那么漫长,时光如此美好。
任何生活的细节都可以让他们促膝交谈,包括他参加的一个葬礼——生命再漫长,总有尽头的时候,时光再美好,总有结束的可能。她突然半身瘫痪,行动不便,甚至无法自理,他就是她的双脚,就是她的左右手。他们唯一的拌嘴,是她不想连累他,而他则不能不管,最后双方达成和解,他答应她不把她送到医院,不把她当病人,还她生命的自由与尊严。他们唯一的动手,是她不想苟延残喘,而他想方设法不放弃,但他好不容易逼她喝进的水却被她全部吐出来,他打了她一巴掌,痛在她身,疼在他心,只好腾出另一只手来抚慰她,就像抚慰一只绒布包着的鸽子,那么温柔,那么爱怜,那么依恋。
于是,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了:他突然拿起枕头捂住她的脸,用整个身心压上去,直到她痛苦的挣扎渐渐平息下来……
这就是《爱(Amour)》,没有狂喜,没有大悲,没有浪漫,亦无仇恨,平平淡淡,犹如家常生活。导演迈克尔·哈内克用最冷静的镜头,最平实的语言拍摄而成,除了开头一场戏在音乐厅里,几乎所有的场景都在家中,进进出出,最远也不过是在门外走廊;除了角色演奏的舒伯特钢琴鸣奏曲,没有任何煽情催泪的音乐;而两位老戏骨表演起来就像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夫老妻,甚至都有几分夫妻相,太真实完美了,以致影片看起来没那么悲伤,不过是生老病死,自然而然的事。
就是这样一部奥地利电影,因为触及生命的本质,引起了人们对于道德与良知的选择与拷问,从而被许多专业人士与权威机构评为2012年十大影片之一。在欧洲电影节上,《爱》击败了触及人类内心的《无法触碰》,而在刚刚初选出来的九部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围名单中,再一次力压《无法触碰》成为头号热门,以它表现爱与生命的主题,最对奥斯卡评委老人家的胃口,几乎可以提前颁奖了。
突然想起席慕蓉说的一句话:“爱的本质,一如生命的单纯与温柔”,看完此片,或许我们可以做一些内涵上的延伸,“爱的本质,一如生命的高贵与神圣”——即使死,也要死在爱人手里,可谓圣殇。
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做讨债工作?当然是从小的孤儿,长大后还没成家,没有亲人,什么都没有,无所谓失去,也就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直逼得人家破人亡。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制止这种行为?自然是忍辱负重的母亲,哪怕是冒充的,给他关怀,让他温暖,就在他冷酷的心开始融化时,突然离他而去,让他得而复失,被丢弃在真相的黑暗里,生不如死——似乎导演都下不了手,最后用了一个长长的长镜头,将最残忍的结局用最朦胧诗意的方式进行处理。
“问题导演”金基德的回归之作《圣殇》是一部极具争议性的电影,在看完了前一个小时的剁手断脚、坠楼身亡甚至性虐的暴力恐怖镜头后,如果还看得下去,也可体会到“母子”的爱怜与温情,虽然只是给他收拾房间,为他做饭,带他上街,对于冷漠的人,却是最大的开恩,最深的感动。然而,影片让无恶不作的暴徒竟有如此温良的人性转变,难免落入俗套。好在,电影强烈反映首尔棚户区和加工个体户的生存状态,深刻揭露了韩国金钱社会制度的缺陷和阴暗,还具有不同一般的现实性。
除了尖锐的人性意义,《圣殇》本身自带的宗教色彩和政治性质,使得本片深受西方媒体的好评与欢迎。许多人都认为,包括韩国人自己都深信,他们将凭着《圣殇》获得韩国历史上第一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出人意料的是,它居然落选九部初选影片,或许,在美国接连发生枪击惨案后,电影人可不敢再提名暴力了。看来,好莱坞也不是只有票房,还有天良。
《爱》(
奥地利)
《战地巫师》
(加拿大)
《否》 (智利)
《皇室风流史》 (丹麦)
《无法触碰》( 法国)
《深渊》 (冰岛)
《孤筏重洋》 (挪威)
《山之外》 罗马尼亚
《山上的孩子》 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