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亲密有间的人】

标签:
亲人家庭生活方式父母夫妻睦邻友好情感 |
分类: 生活频道 |
中国人容易走极端,要么老死不相往来,要么长相“死”守,更可怕。
有一次,我临时接到姐夫电话通知,给我布置一个紧急任务。他和朋友在外地办完事连夜返程,途经厦门,因我外甥租住的房子太小,接待能力有限,部分客人须分流到我家来。我只好坐以待命,左等右等,等到凌晨三点半,客人才到,不想找路,只好在外甥家打地铺将就一晚。
凌晨三点半,餐馆早已打烊,外甥家又没有储备应急粮草,整个冰箱洗劫一空,连他妻子的孕妇食品都贡献出来给他们充饥。吃过夜宵,再拉呱,这一闹腾,如鬼子进村,人仰马翻,鸡飞狗跳,直到清晨五点才结束,接着还要上班呢。还好是夏天,若已入冬,垫的盖的布草,得到酒店批发。如果在我家,我还有个林黛玉的怪癖,“什么臭男人用过的东西,我不要”——别人用过一次,必定是要扔掉的,这个接待成本,比住酒店还高。
其实,如家酒店就在旁边,服务周到,设施齐全,宾至如归,经济实惠,而且,你好我好大家好,天下太平。可是,如果我安排他们住酒店而不住家里,相当于把他们扔到外面大街上,他们肯定住着不舒服,回去必定投诉到我族长那边,把我宣传成目无尊长、大逆不道的反面人物。人情世故的问题,最影响睦邻友好、两家外交,说不定我姐夫会提出严正抗议,宣布与我断绝姻亲关系。
现在不比以前了,茶余饭后没有别的节目,只能穿街走巷串门子,东家长西家短,完毕睡觉,各回各家,各找各妈——还是离不开一家人。在人潮拥挤的城市里,彼此摩肩接踵,抬头不见低头见,保持适度的独立,留一点私人空间,从某种程度来讲,比买房更重要,比租房更必需。哪怕是结为夫妻,交集再多,仍有各自的弧线与圆,何必相互侵占?
我有对夫妻同事,男的是个电脑迷,女的是个电视虫。她认为相亲相爱就是形影不离,每天把他捆绑在身边,永不松开,搞得他喘不过气来,家里不得安生,只好逃到办公室加班。她便追到办公室陪他,可不像古时的贤妻,红袖添香,倒茶端水,任他在案前奋发,自己则静静地坐在角落里绣花,一针一线,绵绵密密全绣在他身上——她不,每隔半小时就问完事了没,问到第三次,家法伺候,不是敲他的头,就是掐他的腿,逼他回家看电视。他不胜厌烦,终于向公司请缨,主动要求调去张家口公司负责大桥收费系统项目。彼时“非典”闹得正慌,张家口是重灾区,他愿意只身前往,可见连死了的心都有。
所以,我建议结婚成家的人士,宁可不要厨房,也得设一个书房——有没有书无所谓,反正他不一定爱看书,但他一定爱自由空间。最主要的,一旦双方嘴上起风暴手中有冲突,他可以闪身退让,书房就是避难所。否则,他只好离家出走,走着走着,遇见谁就跟人走了,或者谁也没遇见,便自个儿一走到底,直接遁入空门。
《红楼梦》里写“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的贾宝玉与林黛玉:“既熟惯,则更觉亲密;既亲密,则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就是因为太亲太近了,反而易生摩擦,必有参商。有时候,亲人太亲,不分彼此,不顾隐私,就失了尊重。所以才会发生父母翻阅少女成长日记、拆看儿子交友信件的蠢事,如此严加看管,使得儿女跟监视器下生活一般,不得不起义闹独立。距离不仅产生美,反而更欲亲近,这就叫欲近还远,愈远愈亲。
我堂弟的媳妇,在我看来,就是好媳妇的榜样。跟我婶婶生活了十年,婆媳之间相安无事,有商有量,有说有笑,叫“妈”叫得比自己亲妈还亲热。可是,最近听说老人家回老家了。我问她什么时候把她婆婆叫出来,你猜她怎么回答我?“不用叫,她也须得回去生活一阵才适应——她又不是只有一个儿子。”
明白了吧,日久生情,也生厌。我婶婶是积年的寡妇,而我堂弟跟他媳妇初中就早恋了,难免生活习性不同。我堂弟情人节送媳妇一束花,他妈就会换算成菜钱;我堂弟携家眷参加朋友的聚会,他妈不好跟去,一个人在家绝食;我堂弟装修房子时装了很多情调浪漫的灯,他妈总是随手就关,弄得新家跟庙堂似的,孤灯莹然。最主要的,他好不容易牺牲私人空间为儿子打造的儿童房,结果他妈挤进去后就成了仓库,儿童床成了货架——也不知道她哪里捡来的瓶瓶罐罐。
怪不得上海、北京等地大兴母子房,一个单元两套房子,上下、左右或对面,一套住父母,一套住儿女,即保持各自独立,又可以互相照应。远亲不如近邻,如果近邻又是亲人,那就是一家人,方便得很。
我忽然有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有一天,我过年回家不用兴师动众寄宿在姐姐家,可以一个人悄悄地住进镇上的小旅馆,白天登门拜访,晚上回旅馆休息,来有时,归有日,不知道会在当地引起怎样强烈的反响?说不定县城的电视台也会派记者下来专题报道了,题目就叫“人心不古,世风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