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童年】
(2012-05-31 19:45:45)
标签:
雨果儿童电影马丁·斯科塞斯奥斯卡梦想的力量睡前故事情书娱乐 |
分类: 电影频道 |
就像12岁的小男孩“雨果”。
修钟表的父亲送给雨果一个完全由机械构造却形同垃圾的机器人,并且告诉他,只要修好了,机器人就能写字画画。不久,父亲意外身亡,雨果成了孤儿,由叔叔领养,辍学当了修理工,给巴黎火车站的27座大钟上油、紧发条进行维护。然而叔叔某天也一去不复返(死了),雨果一个人生活在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火车站,非亲非故,无依无靠,沦落为小偷——不仅偷路边的食物,更偷玩具店里的零件,用来修复父亲留给他的破机器人。雨果对未来一直抱有期待,因为他深信,机器人修好了,就可以获得父亲的信息,而且还能与他相伴。
只是因为一个温暖的记忆,野草也有春天,孤儿也有童年。
可是令观众失望的是,电影《雨果》并没有一个跌宕起伏的情节,黑帮片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显然不擅长拍儿童电影,尽管他每晚都要给11岁的女儿讲睡前故事,而她的女儿也非常喜欢这个充满玄妙与魔幻色彩的故事——作家布莱恩·瑟兹尼克获得鹅毛笔大奖的原著小说《雨果·卡布里特》。充斥着男性荷尔蒙的黑帮老大永远不懂儿童的纯真世界,把小男孩雨果拍成老作家雨果,巴黎火车站成了悲惨世界,钟楼成了巴黎圣母院——拍得太现实,就失去了童趣。机器人终于修好了,但它写的不是有关父亲的信息,而是签了一个乔治·梅里爱的名字,并且画了一张“炮弹砸进月球眼睛”的图——电影先驱乔治·梅里爱所拍的史上第一部科幻片《月球旅行记》的一个标志。
至此,导演马丁·斯科塞斯的别有用心,昭然若揭。原来,导演根本就不是真正想拍职业生涯第一部儿童电影,而是想借儿童的视觉,追寻一位影史故人乔治·梅里爱。作为世界电影导演第一人,梅里爱一生制作了531部电影,并且因创造了快动作、慢动作、停机再拍、淡入、淡出等摄影特技而对电影技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也因在电影艺术里添加了戏剧因素而创造了戏剧电影,他甚至还倾家荡产建立了一个梦工厂——摄影棚,而且是全透明的,以便采光。这些如今看来都是小儿科的东西,却成为梅里爱的至爱与骄傲,并用它拍摄了许多当时观众喜闻乐见的短片,在电影发明初期带给观众单纯的快乐,甚至是惟一的娱乐。《雨果》中的多个经典画面,如“火车进站”、“仙女王国”、“一千零一夜”等,都是致敬乔治·梅里爱的同时,表达了导演对电影浓烈的热爱与怀旧,可以说是马丁·斯科塞斯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电影开场,就有一组非常流畅而精美的长镜头。从一个漂亮的钟表齿轮大特写,伴随着机械转动的声音由时针幻化出夜巴黎的全景,接着变成巴黎的白天,再迅速转入火车站。用饱满的黑色做底,橘红的街灯线条、星星点点白色的家灯,过渡到幽蓝的天空、灰紫的云彩,夜晚的暖色与白天的冷色相映对比,将整个画面渲染、烘托得油画一般,复古、细腻、精致,美轮美奂,赏心悦目,令影片成了一场不折不扣的视觉盛宴。
所以,即使当初的童真不在,情怀不再,也不要灰心感慨——此情可待成追忆,不如往前看。就像小雨果每次站在钟楼的大钟前,透过时间的空隙遥望整个巴黎,从不怀疑活着的意义,而是心怀梦想,执着摸索,终于成功。让我们来听听他的梦想感言:
“我把整个世界想象成一个大机器,机器从来不需要多余的零件,它们身上每一个零件都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想,如果整个世界是一个大机器,我作为这个世界上的一员,一定也是必不可少的。我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定有着我存在的意义——你也是。”
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童言无忌,真是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