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看了杨澜访谈刘心武视频之后

(2011-04-10 16:50:48)
标签:

文化

刘心武

《红楼梦》

曹雪芹

杂谈

分类: 红学

今天,看了完整的杨澜访谈:

刘心武又说“文本细读”。刘根本不懂“文本细读”,文本细读的第一原则就是,反对从文本之外寻找故事来代替小说的故事,而刘所作的事,就是拿一知半解的历史(传闻中的历史,大多数是流言)改写《红楼梦》中的故事,代替《红楼梦》中的故事。

刘说:后四十回是大团圆的结局。天啊!王国维、胡适、俞平伯等都论证过《红楼梦》后四十回如何打破了大团圆,怎么到刘心武这里变成后四十回是大团圆了。再从文本说,宝玉、妙玉不知所终,贾母、林黛玉、王熙凤、元春、迎春、晴雯等都死了,探春远嫁了,惜春出家了,薛宝钗、史湘云孤寡了,大观园荒芜了,贾府被抄家了,这样的后四十回还不是悲剧?

刘心武根本不懂悲剧艺术。他理解的悲剧是望文生义的,停留在小儿科的水平上,即认为悲剧就是悲惨!全部死!所以,悲剧就得死光光!我在杨澜的节目中看到,我的那句话被贴了上去:把“白茫茫”理解为“死光光”。我还是坚持说,曹雪芹的艺术是,他善于悲喜交集,悲喜相连,“兰桂齐芳”是大河倒悬的一股细流,是为衬托大悲剧而写的。悲中有喜,使悲不胜悲,这才是曹雪芹的艺术。

刘心武说他对演讲和续书有自己的预期,但结局比预期的糟糕。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因为《红楼梦》在中国有相当的普及水平,广大的爱好者有相当的鉴赏力,刘心武没有满足大家的欣赏需求,大家很容易看穿他的百出漏洞,所以批评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刘不回答大家质疑得对不对,不反思如何提高水平、超越自我,而是文不对题地说什么自己有什么权利云云。刘因此在续书时水平依然不高:热衷于性,热衷于谋杀,热衷于宫廷斗争……把这些强加在曹雪芹的头上,居然说成是曹雪芹的“原笔原意”,这是刘受到批评的根本原因。刘也说,他喜欢出格,而青年人也喜欢出格、反叛,他能满足这些冲动期、青春期的青年人。确实,这冲动的盲动性比例较大。刘如此低看自己,而批评刘的人可没有如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