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昆曲《红楼梦》上本初感受
(2011-03-27 11:51:16)
标签:
杂谈 |
买尽千秋女儿心
首先是成功的人物塑造。昆曲《红楼梦》紧紧围绕宝黛爱情悲剧来写,让人们在相对单纯的线索中可以获得比较完整故事把握,受到感染。剧情符合舞台剧的特点,大幅浓缩删减,高度集中,跨越性增大,被调整的顺序有“元妃省亲”在上本的末尾,排在了“宝玉挨打”之后,使上本结束时出现“盛世”的高潮。“黛玉葬花”排在下本,使它更接近于悲剧性的收束。小说《红楼梦》故事复杂,内容丰富,人物众多,而戏剧舞台则受时空限制只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有限的场景里完成叙事,所以人物塑造是否成功直接决定演出是否成功。扮演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薛宝钗的演员,具有很好的专业能力,举手投足简洁有力,内在感情的表现尽显功力。贾宝玉扮相俊美,举止潇洒。宝黛传情,进退有据,分寸恰当。宝黛爱情的描写,昆曲《红楼梦》对小说进行了大胆的简缩,使其更集中,线条清晰,更符合舞台演出的特点。尽管是时间有限制,但人物性格还是显现了其发展的过程性。贾宝玉形象的塑造,在“宝黛初会”一场里突出了他的顽皮、可爱和才情;“双玉读曲”展现了爱情的启蒙和发展;在“承笞赠帕”一场里突出了他的深情和大胆的爱情。“元妃省亲”一场里,则闹中取静借“好了歌”突出了他严肃的人生思考。林黛玉表演风流婉转,诗书风流,脉脉含情,宛若天人。薛宝钗大家闺秀,浑然得体,随份得时,智慧深藏。在剧情上,与经典越剧《红楼梦》相比,它更丰富一些。越剧突出了爱情故事与悲剧的线索和效果,具有引人入深的特点。而此次昆曲改编则力求丰富,僧道开场情节予以保留,妙玉作为穿插,是对比和叙述现出节奏。出场人物、情景场面增多,使舞台故事丰富、厚重,与小说《红楼梦》相呼应。
其次,很好地处理亦“悲”亦“喜”、亦“闹”亦“静”的关系,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效果。“宝黛初见”写得深情也表演得准确雅致,“宝玉题对”和“刘姥姥入园”的丑戏,使剧情起伏有致、张弛有本。刘姥姥和清客的插科打诨使喜剧元素增加,增加了趣味性。原来,我曾想建议删掉刘姥姥的戏,现在看来效果很好。丑角戏的加入,使气氛热闹、热烈,使奢华场景与世俗场景结合,既具有喜剧性的效果,也有对比性效果。
再次,场面简洁与豪华相衬,主线与副线并行。“初见”、“豪宴”和“省亲”,场面华丽,色彩浓郁,而“题对额”则以简驭繁,干净利落,景致只为突出人物而来。僧道人物、王熙凤、刘姥姥等都是副线人物,对丰富剧情有很好的作用。《红楼梦》中有爱情,也有人生思考:有人物传,也有社会问题批判。昆曲《红楼梦》很好地做到了各方面的兼顾,这很不容易,导演的调度能力不同一般。总的来说,我认为它借舞台突出了宝玉的生命历程的传记色彩,使剧作不同于前面的影视剧和戏曲改编;同时又不丢爱情描写的华彩,以此为展开部使剧情达到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