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作品(五)
(2011-03-02 23:59:18)
标签:
杂谈 |
事实上,几乎是从现代以来,我们的民族就已充分认识到了鲁迅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意义,所以,现代以来的几代语文教育工作者,都非常重视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通过鲁迅作品的教学,让一代代青少年学子阅读鲁迅,了解鲁迅,学习鲁迅。这里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传承鲁迅这笔民族精神遗产的工作。可以肯定地说,在国人所最了解的民族文化伟人中,鲁迅就是其中的一位;每一个上过中学的人,无一例外都读过鲁迅,都知道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闰土、阿Q、祥林嫂,这其中的功劳,当然主要应该归于中学语文教育。不要小看这种工作,它不像流行色、流行歌曲和流行语等流行文化,浮游于社会的表层,容易一闪而过;鲁迅的影响是长久的,它潜藏在人的心底,会在某个适当的时候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检验一个民族文化素质高低与否,一定程度上可以看看这个民族究竟继承了多少本民族先辈的思想和文化遗产。宣传鲁迅,让鲁迅思想的薪火代代相传,这是中学鲁迅作品教学取得的最突出的成绩。
第二,积累了丰富的鲁迅作品教学经验,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文革”结束以后,不少中学语文教学刊物被陆续恢复或创办,如上海的《语文学习》、北京的《中学语文教学》、山西的《语文教学通讯》、陕西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等,这些刊物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交流思想的园地。在所刊登的关于语文教育的各类文章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是谈鲁迅作品及其教学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心的《中学语文教学》每月一期,汇编本月各类报刊刊登的中学语文教育的论文,几乎每期都有探讨中学鲁迅作品的文章。这些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探讨鲁迅作品的内容和技巧,一类是总结鲁迅作品教学的经验和方法。这两类文章,对于中学语文教学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里,我们重点关注后一类文章。
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尝试归纳分类中学阶段学过的鲁迅作品,指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鲁迅作品。比如,把某一阶段学过的鲁迅作品,按小说、散文、杂文三种体裁进行分类梳理,“这样指导学生对鲁迅作品进行科学分类,并从整体上对鲁迅创作思想、内容、形式等作些提示,实际上也是一种系统复习、综合提高的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整理,对所学鲁迅作品就会有一个大概的轮廓,这对于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和发展智力是有好处的。”(郑适:《中学鲁迅作品总体教学面面观》,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86年第9期)“中学鲁迅作品的归类,可以按照文体分为小说、散文、杂文等,可以按照表达方式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可以按照题材分为农村作品和知识分子作品等,还可以按照行文的风格分,有的冷峻犀利,有的舒缓从容,有的深沉含蓄,有的直抒胸臆。”(宗伯珍:《论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原则》,载《新疆教育》1996年第12期)
与此相关,有的教师提出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系统性”问题。认为进行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要胸有全局,高屋建瓴,将之纳入中学语文总的教学体系:
教材中的安排一般先散文,后小说和杂文。比如小说就可放在一起大致归纳它们的共性,介绍作者和背景,要有统一安排,否则就会出现重复的现象。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毕业,对于鲁迅能够系统的了解并不多。一般地说,刚接触鲁迅作品时,先集中地概括地作些介绍。初中阶段,大致了解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作品有哪些,就可以了。高中阶段应使学生了解鲁迅思想发展过程,以及这种发展变化的主客观因素,鲁迅杂文的特色和艺术成就。理想的做法是,按初、高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以知识短文或补充资料的形式,有意识地安排几个鲁迅专题介绍。(陈焕新:《中学鲁迅作品系统性教学初探》,《贵阳师专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4期)
这已经是非常具体的鲁迅作品教学建议了。
语文教学中,比较的方法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种方法在鲁迅作品教学中也被教师普遍采用。对这种教学方法作了系统总结的是金海侠在《淮北煤炭师院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3期上发表的《谈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比较教学法》一文。文章阐述了鲁迅作品教学中用比较教学法的重要性,重点论述了鲁迅作品比较教学的范围、内容和方法三个问题。如论及比较内容的求同比较,作者提出,对鲁迅的几篇小说,可从写作时间、时代背景、选取题材、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作者对小说主要人物的态度和人物称代等几个角度进行比较;论及比较教学的方法时,作者归纳出朗读比较法、赏析比较法、假设比较法和练习比较法等几种方法。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论述大都是作者教学中的经验之谈,在实践中应该是可行的。而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鲁迅研究小组的报告中,谈到进行鲁迅作品教学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时,也提到了“比较法”,并提出可资比较的五种类型:一是鲁迅不同时代作品的比较,二是鲁迅同类作品的比较,三是代表观点的比较,四是鲁迅作品与同时代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五是对表现力较强的语句进行有无之间的比较。(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鲁迅研究小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试探》,载《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1期)
鲁迅作品的语言极有个性,风格独特;鲁迅语言含义深刻隽永,其言外之意有时候师生很难领会,非要有丰富的学养、良好的语感和一定的阅历不能完全理解,这一点是公认的事实。为此,很多文章提到鲁迅作品教学中的语言问题,并提出了他们各自的教学见解,如把鲁迅作品中的警句作为语言讲授的重点和难点,从语言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等。应该说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
我们知道,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它的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成败。所以,及时地总结并推广这些经验和方法,非常有必要,它给中学语文教师以有益的借鉴,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积累了丰富的鲁迅作品教学经验,探索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文革”结束以后,不少中学语文教学刊物被陆续恢复或创办,如上海的《语文学习》、北京的《中学语文教学》、山西的《语文教学通讯》、陕西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等,这些刊物成为广大中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交流思想的园地。在所刊登的关于语文教育的各类文章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是谈鲁迅作品及其教学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中心的《中学语文教学》每月一期,汇编本月各类报刊刊登的中学语文教育的论文,几乎每期都有探讨中学鲁迅作品的文章。这些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探讨鲁迅作品的内容和技巧,一类是总结鲁迅作品教学的经验和方法。这两类文章,对于中学语文教学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这里,我们重点关注后一类文章。
在教学实践中,有不少教师尝试归纳分类中学阶段学过的鲁迅作品,指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鲁迅作品。比如,把某一阶段学过的鲁迅作品,按小说、散文、杂文三种体裁进行分类梳理,“这样指导学生对鲁迅作品进行科学分类,并从整体上对鲁迅创作思想、内容、形式等作些提示,实际上也是一种系统复习、综合提高的过程,学生通过这样的整理,对所学鲁迅作品就会有一个大概的轮廓,这对于学生培养自学能力和发展智力是有好处的。”(郑适:《中学鲁迅作品总体教学面面观》,载《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86年第9期)“中学鲁迅作品的归类,可以按照文体分为小说、散文、杂文等,可以按照表达方式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可以按照题材分为农村作品和知识分子作品等,还可以按照行文的风格分,有的冷峻犀利,有的舒缓从容,有的深沉含蓄,有的直抒胸臆。”(宗伯珍:《论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原则》,载《新疆教育》1996年第12期)
与此相关,有的教师提出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系统性”问题。认为进行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要胸有全局,高屋建瓴,将之纳入中学语文总的教学体系:
教材中的安排一般先散文,后小说和杂文。比如小说就可放在一起大致归纳它们的共性,介绍作者和背景,要有统一安排,否则就会出现重复的现象。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毕业,对于鲁迅能够系统的了解并不多。一般地说,刚接触鲁迅作品时,先集中地概括地作些介绍。初中阶段,大致了解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作品有哪些,就可以了。高中阶段应使学生了解鲁迅思想发展过程,以及这种发展变化的主客观因素,鲁迅杂文的特色和艺术成就。理想的做法是,按初、高中两个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以知识短文或补充资料的形式,有意识地安排几个鲁迅专题介绍。(陈焕新:《中学鲁迅作品系统性教学初探》,《贵阳师专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4期)
这已经是非常具体的鲁迅作品教学建议了。
语文教学中,比较的方法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种方法在鲁迅作品教学中也被教师普遍采用。对这种教学方法作了系统总结的是金海侠在《淮北煤炭师院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3期上发表的《谈中学语文中鲁迅作品的比较教学法》一文。文章阐述了鲁迅作品教学中用比较教学法的重要性,重点论述了鲁迅作品比较教学的范围、内容和方法三个问题。如论及比较内容的求同比较,作者提出,对鲁迅的几篇小说,可从写作时间、时代背景、选取题材、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作者对小说主要人物的态度和人物称代等几个角度进行比较;论及比较教学的方法时,作者归纳出朗读比较法、赏析比较法、假设比较法和练习比较法等几种方法。从中可以看出,这些论述大都是作者教学中的经验之谈,在实践中应该是可行的。而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鲁迅研究小组的报告中,谈到进行鲁迅作品教学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时,也提到了“比较法”,并提出可资比较的五种类型:一是鲁迅不同时代作品的比较,二是鲁迅同类作品的比较,三是代表观点的比较,四是鲁迅作品与同时代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五是对表现力较强的语句进行有无之间的比较。(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鲁迅研究小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试探》,载《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1期)
鲁迅作品的语言极有个性,风格独特;鲁迅语言含义深刻隽永,其言外之意有时候师生很难领会,非要有丰富的学养、良好的语感和一定的阅历不能完全理解,这一点是公认的事实。为此,很多文章提到鲁迅作品教学中的语言问题,并提出了他们各自的教学见解,如把鲁迅作品中的警句作为语言讲授的重点和难点,从语言教育入手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等。应该说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
我们知道,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它的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学语文教学的成败。所以,及时地总结并推广这些经验和方法,非常有必要,它给中学语文教师以有益的借鉴,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前一篇: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作品(二)
后一篇:宋广波编《胡适批红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