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语文中的鲁迅作品(二)

(2011-03-02 23:53:21)
标签:

杂谈

    从上列篇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中学鲁迅作品选目,基本奠定了解放后直到现在这半个多世纪中学鲁迅作品选目的基础。即便是现在这样一个思想不断解放、文化渐趋多元的时代,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选目也难以超出这一范围。如这一时期新选入的《狂人日记》《药》《阿Q正传》《灯下漫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等,都有相当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为后来各阶段所编辑的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用。 

3.1966~1976年 

“文革”期间,“左”倾思潮登峰造极。中学语文教学一味强调政治思想宣传,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者“政文课”。全国通用的语文课本被取消,专门从事教科书编写和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遭解散,各地自行编写五花八门的语文课本。据了解,“文革”开始的头两三年,鲁迅作品因为不完全符合政治思想宣传的目的而被逐出了中学语文课本。1969年开始,语文课所谓“文”的范围稍有扩大,鲁迅作品开始得到谨慎的恢复(仅限于政治针对性极强的杂文);1970年,文学作品的解禁范围进一步扩大;1972年以后,只要是鲁迅的作品均不在被禁之列。概言之,“文革”中后期,在其他作家和作品均遭禁的时候,鲁迅作品成了中学语文课堂上惟一的文学教材。 

以“文革”期间北京市中学语文教材编写组编写、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中学试用教材语文》为例。该套教材的1966~1968年版无一篇鲁迅作品;1969年版开始收录鲁迅的《答北斗杂志社问》和《“友邦惊诧”论》两篇杂文;在之后的版本中,陆续出现了《论“打落水狗”》《文学和出汗》《自嘲》《无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件小事》《孔乙己》《藤野先生》《药》《祝福》等鲁迅作品。 

4.1977年~90年代初 

这一阶段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主要是对 “文革”前17年大部分选目的恢复。 

以下是这一阶段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选目情况: 

散文:《风筝》《阿长与〈山海经〉》《记念刘和珍君》《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范爱农》《藤野先生》《鲁迅自传》《为了忘却的记念》; 

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一件小事》《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 

杂文:《〈呐喊〉自序》《论雷峰塔的倒掉》《灯下漫笔》《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文学和出汗》《“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友邦惊诧”论》《答北斗杂志社问》《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人生识字糊涂始》《流产与断种》。 

对以上选目,需要说明几点:一是《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拿来主义》《流产与断种》《鲁迅自传》五篇属中学语文课本第一次选入;二是200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入选的《风筝》一文,曾在民国时期的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这是该文相隔半个多世纪后第二次入选;三是与实现政治联系相对紧密的杂文,与以前相比有所减少。 

5.20世纪中后期~现在 

中学语文课本中最新鲁迅作品选目如下: 

散文:《雪》《风筝》《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 

小说:《孔乙己》《药》《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 

杂文:《灯下漫笔》《拿来主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从这些篇目可以看出,鲁迅作品中文质兼美的小说、散文被大量保留,而杂文数量与上一阶段相比已大大减少。 

上世纪末,中学语文界掀起了一场中学语文教育大讨论,鲁迅研究界部分专家介入了这场讨论。讨论自然涉及中学鲁迅作品的选目问题。主要意见有二:一是中学鲁迅作品中有些选目不妥,特别是那些被认为是“骂人”的文章,如《“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文学和出汗》《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均应退出中学语文课本;二是认为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入选篇目太多,师生普遍持反感态度。对前一个问题,随着鲁迅研究的深入,争论越来越少,共识越来越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和21世纪初的中学语文课本中,这类文章已经被撤换。对后一个问题,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和鲁迅研究专家之间存在较大分歧,最后,课本编者更多地听取了鲁迅研究专家的意见,维持中学语文课本中15篇左右的鲁迅作品。 

对于中学语文课本中不能减少鲁迅作品的原因,北京师范大学王富仁教授作了很好的解释。2002年,他就“如何看待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这一问题接受了《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记者的采访。针对有人质疑鲁迅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数量太多、对于中学生来说太难的问题,王富仁教授认为,长期以来,大家之所以认为鲁迅作品难懂,最重要的原因是把鲁迅作品当作某种观念的工具,将学生接受鲁迅等同于接受某种附加于其上的观念。鲁迅作品恰恰是好懂的,“因为鲁迅的作品里,充满着人性的语言,是与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内在感受与儿童感受事物的方式,与普通人感受事物的方式最接近”,“在现代文学中,像鲁迅这样以人性、童心去感受世界的作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正是对人的基本要求,要从直感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为此,王富仁教授得出结论: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不能减少鲁迅作品。王富仁教授的这番谈话,打破了人们对中学鲁迅作品的一些惯常的思考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中学鲁迅作品选目的认识。 

鲁迅作品选目问题的讨论同时涉及选目标准问题。正如有些专家所说,中学鲁迅作品选篇是一个重大的学术问题,可以作为专题来研究,需要鲁迅研究界与中学语文界通力合作。就中学鲁迅作品选目标准问题,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先生提出了两点意见,值得我们认真考虑:“一是要能体现鲁迅思想、文学的精髓,一是要具有可接受性,注意中学生的年龄特性。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要有一个接受梯度。比如说初中阶段可多选一些鲁迅关于生命、关于爱和美的感悟、描写与思考,相对明朗的文字;高中阶段则可选一些更能体现鲁迅最基本的思想,更为严峻,理解有一定难度的文字。”(《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载《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