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平:读《想给你的那座花园》
(2011-02-01 18:26:16)
标签:
易红《人民文学》中篇小说现代都市女性茶馆杂谈 |
分类: 文学谈故 |
《人民文学》2008第二期上刊发的计文君中篇小说写得真好,扑朔迷离,文采飞扬,活写了一个现代都市美女的复杂人性。 这是按悬疑小说的模式来写的,一开头写了易红的死。她死在一个花园里,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构成了全书的悬念,随着她的生活和情感故事的一一被披露,她的复杂的生活与人性都被揭示出来。但是作者并没有最后写明白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只是约略地让我们感到还是自杀),这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因为他并不是为了要查这个案子,他只是为了展开现代都市中女性的情感冲突。 易红是一个美女,而且是一个戏校毕业的能歌善舞的美女。美女自然是受人关注的。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小说中隐讳地说明真正占有易红的是一个在那个市里大家都熟悉的“领导”。这是反腐题材的内容。易红开了一个神秘的茶馆,表面上是茶馆,但这个茶馆与一般的茶馆显然就水深得多了。易红颇有钱财,显然与那个领导的腐败有关。为了让那个“领导”“放心”,易红甚至还找了一个名义上的丈夫(易红死后那个丈夫想找出置那个领导于死地的证据而没有得逞)。但是作者同样无意于在反腐的内容上仔细挖掘,他要的只是一个相关易红心理历程的背景。 易红一直处在一种巨大的漩涡里,她的灵魂充满了矛盾、挣扎。她厌恶她的生活,厌恶现实。所以她需要得到心理治疗,去找到了文中的心理医生“我”。这个心理医生是一个吊儿郎当,看不惯现实,与现实格格不入,自己也生活得一蹋糊涂的人,但是可贵的是他还有着“超我”即良知。这样的医生怎么能医得好易红的病呢?(他自己对于心理医生有一段精彩表述:你以为人们来我这儿都是为了裸露心灵秘密?恰恰相反,所有的叙述都是有选择性的,人人都在有意无意地编故事,说的都是真实的谎言。我呢,不过给他们的故事找一个让他们的超我能接受的借口。他们哄我得花钱,我哄他们为挣钱)如果他医得好易红的病倒奇怪了。他只是因为与易红有了性关系,才能比较近地走近易红的内心,掌握一些她的秘密。后来易红还是选择了自杀,或许这是必然的结局。 易红的死因,是这个欲望横流的都市社会都市文化造成的,真正的凶手在这里。在都市中,这样的欲望争斗和不能自拔都是常态。君不见另一个比易红年轻的小乔又粉墨登场了,而且与易红构成了争夺。只是她还年轻,她还不能体验到易红这一类过来人的灵魂挣扎,那种幻灭。 作者知道在现代都市社会中,易红这种心理疾患是得不到有效治疗的。作者给出了一种幻想,他幻想有这样一个心灵花园:“一座真正的花园,下面有土,上面有阳光,中间有风,一年四季花开花落。。。。。。”这是一种宁静、自然、纯净的心灵状态。这是一个隐喻。 易红追求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灵感觉。但是都市社会中难以有这种花园,或许只有在远离都市的乡村才会找到。但是,都市里求生存的人们,哪里会有这样奇怪的追求呢? 现代都市女性的情感悬疑,自我救赎,写得太好了,好读,且有深度,对现实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