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香菱为例说原意
(2011-01-26 18:25:22)
标签:
高鹗云南宋体《红楼梦》原意杂谈 |
分类: 红学 |
一次讲座之后,有读者向我提问:“你认为后四十回符合作者的原意?”
我回答说:“谁能告诉我原意是什么?你所说的原意就是作者的原意吗?作者的原意在创作中是一成不变的吗?”
提问者没有再往下问。
我不知道自己的这种反问式回答,是不是不够尊重提问者。
本来,我可以罗里啰嗦地说说自己的看法,关于后四十回的,但是我变成了对提问者的提问。
高鹗续书说靠不住,学界越来越多的人也已经放弃了高鹗续书说,当然也有坚持者。如果高鹗不是续书者,那么就剩下两种可能,或者另有续者,或者就是作者原著。
现在另有续者的说法占了上风,所以在200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版《红楼梦》封面,作者变成了:曹雪芹和无名氏。这就是说,后四十回,不是曹雪芹的。
胡文炜兄,也是在去年给我寄来了他的专著,讨论的对象就是后四十回的撰者问题,他的结论是明确的,后四十回的作者也是曹雪芹。
胡文炜先生的观点,应该不算突兀。周绍良先生曾说,后四十回中的大部分书稿都是曹雪芹的,高鹗和程伟元参与了编校和补充。这就是说,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作者就是曹雪芹。书封面应该印成:“曹雪芹著,程伟元高鹗整理”。
周绍良的观点没有被接受,持后四十回作者另有他人的观点,还是很多或者占多数。
现在改成了续书者是“无名氏”,这更增加了关于作者的不确定性。无名氏是谁?让人不好揣摩,也无研究的路径。
更改为“无名氏”带来了一些反响。一位云南的朋友突然打电话给我,她问我是不是有盗版《红楼梦》在书店卖,她看见书店在卖其中之一的署名是“无名氏”的《红楼梦》。我说,那不是盗版。她说,为什么不是高鹗了呢?中学语文课本里都是这样讲的呀。很多考试场合的标准的答案都是曹雪芹和高鹗!
人们很不习惯。
记得那年年末在首都师大的学术讨论会上,有人发言坚决捍卫高鹗的著作权,对改为“无名氏”不满。
我在刘世德先生的文章中和电视讲座中,听到过这种“无名氏”的观点,还有谁持这种观点,冯其庸先生也是其中之一,其他还有什么人,我不明了了。
后四十回的问题,上海的裴世安先生专门编辑成册的讨论集,说了几乎我所能想到的所有话题。
这里仅说原意。
最尖锐的问题,就是香菱的问题。这也是当年胡适和俞平伯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是证明后四十回不是原著的重要论据。他们则称为作者“本意”。“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原意是说,香菱碰到夏金桂,即导致悲剧或者香菱死于夏金桂之手。而现在的后四十回写的是,夏金桂死在香菱之前。似乎,香菱被扶正(做了媳妇、生子),就不是悲剧了。
后四十回中香菱碰到夏金桂,是不是命运更悲惨了?是的。受尽欺凌,达于极限,生不如死。平儿在贾琏和王熙凤的夹缝里,还有宝玉怜惜,而香菱呢?“情解石榴裙”那回,香菱明确拒绝了宝玉的套近乎。这时宝玉也无奈,徒劳地到处去寻找何处有“疗妒汤”。香菱,因此成为大观园中最孤独的一个,孤立无援,情不自知,任凭风雨。既如此,这也是符合原意的。至于她死在夏金桂之后,“产难完劫”,也是悲剧。这种悲剧,不是坏人捣乱、恶人使诈的悲剧,不是更符合悲剧的本质、更好吗?后四十回,保持了香菱的悲剧,不是吗?到太虚幻境销号,符合预设。
有人说香菱做了夫人(媳妇),就不是悲剧或减轻了悲剧。作薛蟠的夫人,不是悲剧?假若这不是悲剧,那宝玉娶“知书达理”的薛宝钗也就不是悲剧啦,该皆大欢喜啊。
即便说香菱之死不符合第五回的判词,这也不能说不符合什么“原意”。
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之中思想是不断变化的,所谓原定如何如何,之后被改写、修改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尊重作者的修改。如果根据前面的只言片语认定那是作者一成不变的原意,我想是靠不住的。至于读者说什么是“本意”,往往是自己的主观揣度。不允许作者思想变化,或者只认为那最初设定是最高明的,可能是一厢情愿。因为一部大型叙事作品,完成的过程很复杂,时间也会拖得比较长,这些变化就更不可避免了。而我们知道,《红楼梦》完成的时间出奇的长。
第一、
第二、
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