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情深传有奇(忽培元)
前日与忽老师相逢,总是熟悉名字,却怎么也想不起其人其事。忽老师为人真诚有文人气韵。席间他说了许多有趣的事,很有生活气息,也有历史感,带有西北风格的朴实质感。今录文如下,算是强化印象,广其影响。
忽培元十八岁在陕北插队时入党并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一路升迁……忽培元如今的身份是国务院研究室信息研究司司长。自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业余创作,他先后发表作品20多部计600余万字。长篇文学传记《群山——马文瑞与西北革命》《耕耘者——木刻家修军评传》先后获得第一、第三届中国优秀长篇传记奖。本月20日中国作协及他的母校延大,将在延安召开忽培元的作品专题研讨会。忽培元谦虚地表示,“我只是一个虔诚的文学信徒。”
恢复高考后,忽培元考入延安大学中文系。1981年大学毕业后成为高中语文老师和行署专员秘书。他在工作之余,研究西北革命历史,业余撰写了五十万字的长篇传记《群山》,获得五年一评的全国优秀长篇传记奖。刘白羽在人民大会堂为他颁奖。“我业余三件事,写作、散步和读书。”他扼要地概括自己的生活,神情就像儿童一样天真。“每天六时到单位,先搞一小时创作再开始工作;午饭后散步四十分钟,一边走一边闲聊构思;晚上睡前坚持看一小时书。”
回忆起最近《耕耘者——木刻家修军评传》的创作历程,他说:“版画在中国的艺术门类里不太起眼,但这本写一个基层美术家的书却通过版画家修军,使我们系统地认识了中国版画的发展历程,自己觉得还是挺满意的。”评论界和读者给予这部作品很高的评价,使其从2000多部作品中脱颖而出再度获得中国优秀长篇传记奖的殊荣。谈到未来的计划,忽培元恳切地表示正在写反映中国石油工业的波澜壮阔历史的长篇小说。他说,如今写作不仅仅是自己的业余爱好,也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对朋友,对社会,对历史,对人民,写作都是在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