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文君小说《此岸芦苇》刊于《中国作家》2010年第6期,《小说选刊》2010年第7期转载,《中华文学选刊》第8期转载,《作家文载》目前也正在转载。
当《小说选刊》转载时,还配发了三个人的评论。
这是一篇写高校的小说,过去看到的高校小说,更像是官场小说,腐败小说。《此岸芦苇》貌似写官位更替,着重展现的却是知识分子精神状况,他们的人生困境,他们的青春与爱情,他们的事业与妥协。芦苇,应该是会唱歌的,会思想的,但是这里的芦苇不会唱歌,也不会思维,这是一个隐喻,也是一种焦虑。这里的芦苇只能在雕琢的画面上,在回忆里,在独处的黑夜里。它可以寄予理想,但永远远离生活。生活实在得像买卖,处处讲价还价。蒹葭和芦苇是对立的意象,我们这个时代有蒹葭,没有芦苇。如果说蒹葭是芦苇的别名,那么蒹葭在诗经中的含义,是“所谓伊人”。美丽的女人有,理想(独立的思想)没有。
小说中,伊人的形象(尹眉,小说中超凡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象征)是可触摸的,但人生理想却越来越远。她就是生活中的理想吗?
作者留出许多空间,让故事发展虚实结合,令人浮想联翩。
高校,是我国新时期以来发展最快的一个领域。这个领域中的问题是什么,值得深思。人们往往被打破的围墙所遮蔽,似乎是商业、名利、金钱打破了校园的宁静与神圣。既是,也不是。目前,我们的大学,投入的越多,似乎离目标越远;数字化管理越严格,就越滑坡。我们离大学精神越来越远,主要是人的精神状况,大学的主题被权力、金钱、名利置换了。所有的主动性除了政治投机都被剥夺,所有的真实除了悲剧感都不再真实。大学,暗暗的喧嚣赶得上政坛,内在的神秘也像变幻莫测的政治。这,只能使我们的高校离国际化、学术化越来越远。
《小说选刊》中的三个评论者(徐坤、汪政、刘忠)的观点,也可参看。
徐坤认为,这是写一个人和自己命运的博弈,第一主角盛易龄,他最终胜了。这与作者的另一小说《天河》中主人公秋小兰形成区别。汪政认为作者是一个“大学通”,对大学和知识分子的描画,人木三分,在大学题材的小说中至为独特。刘忠认为《此岸芦苇》犹如一面镜子,照见的是一具具充满矛盾的撕裂的灵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