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空看了新版后10集。
这10集都属于后四十回。也是新版招致批评的缘由之一。有批评者说,后面把《红楼梦》写成了欢喜性质的团圆喜剧。即所谓兰桂齐芳、家道复初。
所谓兰桂齐芳:宝玉出走了,应试只是出走的步骤,是宝玉绝俗缘的俗举,为的是一了百了;贾兰,中举了,但能和起初时荣府的封公拜卿一样吗?这些回答,都太粘滞了。贾府中最美的是众多女子的青春美、才情美,这些的不可复现,才是真正的“齐芳”。
所谓家道复初?贾政降职回家了,探春远嫁了,惜春出家了,家被抄了,贾母死了,元春死了,凤姐死了,袭人被撵了,鸳鸯死了,赵姨娘死了,湘云寡了,妙玉被劫了,巧姐避难走了……还不是悲剧吗?还要怎么悲?
那些骂李少红的,却是在骂后四十回。
后四十回,至今是唯一可以依据的艺术文本。骂后四十者,多数是人云亦云,未见其巧妙构思与丰富细节。否定一个对象比较容易,但是替代它时才知道难度和高度。
贾母的戏,多了。这十回,几乎是贾母的视角。两段音乐配唱有问题:一段是林黛玉听傻大姐的话后,是昆曲“良辰美景”的唱段,一段是贾宝玉婚后回访万木枯槁的潇湘馆,一直有“金簪雪里埋”的唱段,不能相配。画面和音乐、情节转折和氛围的意义指向背离。
林黛玉的裸死,也许我看的是修改过的。以贾母的视角,不算亵渎黛玉,并非不能接受。原著中贾母是拒绝见黛玉的,贾母和黛玉的矛盾消弱了,贾母的形象因此变得没有原著中的冷峻冷漠。
总体感受:没有像骂者说的那样差。直观上的缺点如扮相、头饰、环境、念词等,确实容易挑到毛病。
李少红的艺术追求,不是亲切悦耳的那种,不是平易朴实的那种,不是温和吉祥的那种;李少红的突兀、间离、距离感、怪异化,在接受上——时间上、群体数量上、受众层次上——是要付出代价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