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黛玉形象的难度

(2010-07-16 17:00:59)
标签:

林黛玉

形象塑造

高度

兴儿

断臂维纳斯

《红楼梦》

分类: 红学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地位非同一般,也是中国老百姓喜欢的一个人物,这是不用多费口舌的。但是,不知不觉中,林黛玉渐渐成了病美人的代名词,虽美,但病恹恹,很忧郁。于是,又有争论,林黛玉本来身体不错,是因为爱情无法实现才弄得一身病的,渐渐不支,成了病西施。

    是病西施,但我们在屏幕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病”,弱不禁风,犹如贾琏仆人兴儿的那一席话,人走路带起的风,都能把她吹倒。艺术的夸张应当允许,得意而忘言,就是不要执于字面的意思。把林黛玉想象得病入膏肓,这虽然符合小说中对林黛玉身体有病的严重性强调,但是从形象塑造上看,却不能让人喜欢。

    其实,把林黛玉忧郁化处理、病态化处理,并不完全符合小说的描写。小说中的林黛玉还是诙谐的、幽默的,林黛玉还是很讨巧的,也是博人欢喜爱怜的对象,也是很能活跃气氛的人,就像贾母对于她的喜欢,和宝玉放在一起,是一对金童玉女。中国老百姓心目中的林黛玉,就是玉女的形象。假如,把林黛玉的这一面忽视了,只是病人那么林黛玉怎么会招人喜欢呢?

    美学理论中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就是残缺美,例证就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之美,在断臂吗?残缺是不可能美的,至于说美在残缺,就更说不通了。维纳斯如果不是断臂,我想应该更美。残缺正是她的遗憾,所以后来的许多艺术家试图续上这断臂,使之完整,但怎么都续不好,只好无奈地说断臂好。这是就现状而言的。假如有一天人们能在大海中找到那丢失的断臂,续上,一定会有理论说,完整更好。再说病西施吧,西施美不在病上,而在因此所显现的风流婉转、虚怀多情上。

    林黛玉是美的,但是我们今天从影像上特别是八七版电视连续剧上看到的林黛玉,大约符合断臂维纳斯的残缺美,忧郁有余聪慧不足,并不完整。人们只能无奈地说,先就这样吧!

    这样,有机会重拍,就有了超越的可能。重拍作为一种对话,既是与名著的对话,也是与以往所有拍摄认识的对话。林黛玉形象是一个急需超越的形象,让她在银幕上、银屏上更符合小说的实际描写。有人说,王文娟、陈晓旭的林黛玉不可超越,此言差矣!越剧《红楼梦》,情节单一,直线发展,王文娟演出了林黛玉的直烈痴情,是爱情悲剧中的人物,可以和朱丽叶、祝英台等量齐观,但林黛玉身世之感、孤独薄命、早慧早夭、诗情诗性就难以顾及了。陈晓旭的林黛玉,也被称为经典,但风流灵巧的那一面,确实欠缺了。

    遗憾的残缺和艺术经营上的留白,是两回事。前者是无奈的,后者是主动的。

    林黛玉的形象塑造,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不在“病”上,形体上;而在命运上、性格上。林黛玉的形象有飘忽的一面,就是命运感。她的形象应该让人联想到许多历代才女、痴情女、烈女的红颜薄命形象,而不仅仅是幽怨和怀“爱”不遇。

    影视艺术是一种直观的形象,可以留白,但不可以残缺,就是多面性和主导性要统一。就林黛玉的形象塑造而言,小黛玉可以多些灵巧,多些幽默,多些招人喜爱的乖巧,大黛玉可以多些痴情、直烈、决绝。让人物有成长、有发展。

    既风流灵巧,又痴情执着;既目下无尘,又讨人喜爱;既掐尖要强,又善解人意;这就是林黛玉。两方面结合,达到完美有相当的难度,这难度就是高度。

    而至今,影像中没有这样的黛玉形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