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悲剧问题
(2010-06-12 07:45:37)
标签:
悲剧历史阶段《红楼梦》黑格尔杂谈 |
分类: 红学 |
再次遇到黑格尔美学和叔本华美学的区别,究竟是黑格尔悲剧理论更深刻?还是叔本华的悲剧理论更深刻?
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中认为,叔本华比黑格尔更深刻。
疑问在,如果说人生的悲剧就是存在的悲剧,那么是不是人类亘古以来就是悲剧?黑格尔认为悲剧是历史的,是特殊历史阶段普遍理念与普遍理念的矛盾,冲突双方各自代表着一种力量,都是历史的结果。所以,悲剧的内涵和性质,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叔本华则认为,任何时代的悲剧都是生存意志的悲剧,它是命定的。
怎么解释宝玉的悲剧呢?宝玉是生存意志的悲剧,还是历史的悲剧?宝玉是不动的(缺乏行动性),缺乏抗争,没有对理念的实践,似乎用生存悲剧理论解释更好。但是宝玉所要求的青春永驻、美好长存,宝玉对自由选择人生道路的坚守、对自由爱情的坚持等,前者可以将悲剧原因解释为无情的时间,而后者则只能解释为特殊历史阶段的要求和冲突。因为,人对个体自我绝对自由的捍卫,人类两性之爱发展到以生命捍卫坚贞,都属于一定的历史阶段,尽管这个历史阶段很漫长。
有人说《红楼梦》不是悲剧。
悲剧的标准是什么?
以亚里斯多德、黑格尔,还是叔本华为标准?以莎士比亚的悲剧为标准,还是以西方现代主义的悲剧为标准?
人们有时候从某一点符合悲剧出发,就把它命名为悲剧。没有一部实际的悲剧能将静止状态的悲剧要素全部具备。任何悲剧都是具体的:没有一部悲剧是按照悲剧标准生产的。
《红楼梦》不是悲剧,这种言论往往是说,不符合某种典型的悲剧套路。
在小说中,宝玉出家,是石归山下,贾府衰落,又有家道复初,不是毁灭,没有大结局,复还复初这些循环论都证明作者有一种宗教思想,认为无悲无喜,人生挣扎,徒劳争持。这不是一种道家出世思想吗?
小说的框架,确实如此。
再看框架内的内容。证幻,就是幻灭。悲剧的毁灭,当然包括幻灭。毁灭更多地强调是从外力上的,而幻灭则发自内心。
宝玉的出家,是幻灭。林黛玉的绝粒而死,也是幻灭。至于十二钗,各个不幸——群芳碎,正所谓“千红一窟,万艳同悲”,不是悲剧?
鲁迅那句话非常点睛,悲剧是将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它说出了黑格尔与叔本华的区别。叔本华无法说明什么是有价值的,而黑格尔则说必须写出坚守的价值。
《红楼梦》不是写欲望的悲剧,而是写坚守的价值是可贵的。所以,用黑格尔的悲剧理论解释《红楼梦》更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