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郁:写在红学边上
(2010-05-25 16:47:50)
标签:
红学《红楼梦》汉语文本孙郁大观园杂谈 |
分类: 红学 |
我读《红楼梦》,不敢写心得,因知其玄机深朦胧多,难以下笔深谈。宗春启兄日前将其《反看红楼梦》书稿拿来,让我看看,一下子就被吸引,觉得颇为好玩。我和春启是报社时代的朋友,知道他在新闻学上颇有造诣。未料关于“红学”亦多奇音,下笔滔滔,字透卓识。对我这个“红学”的外行而言,好像上了一堂新课。
《红楼梦》的复杂,创造了汉语文本的奇迹。老子五千言,至今难以达估。而曹雪芹更有甚之,笔下的大观园,亦神兮渺兮,汪洋般一望无涯,比老子要晦明不已。怎么看它,不仅是个美学的问题,也是对慧能的考验。胡适把它作为自己学问的试验场,王蒙大大发挥了小说家者流的惺惺之惜。
宗春启是报人,深味书写与流布间的关系,故其读《红楼梦》提出要反着看的观点,真是悟道之言。封建环境下的文人,文字不得畅达表露,只能隐曲为之。从字的背后揣摩世道人心,不妨说是一个策略。曹雪芹往矣,我们还有诸多不明的空间。从那里找无词的言语,真的像迷宫探秘,总有些许快慰的。
历来讲“红学”的人,折射的差不多是自己的知识结构特点,喜欢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与其对照,在互为参照里发现人间的妙言。
王国维读曹雪芹,自然也与其气质有关,沿着文本的套路,和叔本华的哲学吻合了。俞平伯谈大观园的是是非非,就有其曾祖父俞曲园的特点,背后是文史的学问,其明畅流利,乃如昆曲般清秀。舒芜也写过一册红学的书,和邓云乡的名物考辨多有相似处,真的有趣得很。
和上述学人不同,宗春启的研究更像是人生哲学的演绎,在文本里考释历史的原委,又从这个原委里阐释世间万象,恍然悟道,且情思无限。
作者喜欢在现象界的背后找本原的存在,并不被作家的幻象所囿。他对书中的人物理解,有的就和我自己的一贯印象不同,令人新奇,但又言之成理,绝不强求于人。
新闻界的人深味真俗之谛,知道在东方世界表述思想,往往隐曲不已,多为隐语。也了解封建王朝的游戏规则,不像书斋中人,以文本为文本,被牵着鼻子走。
比如说,《红楼梦》不是秘史,乃日常生活的写真,而曹家的败落不关政治,系经济管理不善所致。我们对清代的理解,有时受到晚清排满意识的影响,可能把一些日常的问题政治化,就不免对一些现象有过分阐释之嫌。春启兄厌恶这种思路的琐碎化,用逆向思维的角度推演文本里的故事,从中找出自己的结论,就没有一点学术腔与文人腔,显得好玩了。
自然,自从有了 “红学”,就有了象牙塔里的声音与民间的声音,士大夫者流的阅读经验和市井里的平民经验又总不一样。而专业学者与非专业的思考者亦有差异。春启兄属于后者,所以为文不求正襟危坐,谈吐亦天马行空,不为陈习所累。我喜欢他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