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近日观点罗列(不完全统计)
(2010-03-21 09:40:04)
标签:
巧姐惜春原型真本贾兰贾府杂谈 |
分类: 红学 |
惜春出家为尼,是因为她知道秦可卿的真实身世,惧祸出家,胆小的原因。贾府罪恶巨大,事发必然要连累家人,所以出家是摆脱家族罪恶的唯一途径,并且不是在大观园中出家,也就是不是在栊翠庵里出家。出家就不是族人了,所以这是惜春的全身之策。惜春出家,也是在抄家之前。唯有出家,才能自保。
或打或杀或卖,与生活里抄家后的家族成员的命运是一样的。这里,说明生活里的真故事,对作者描写的制约。刘心武说,这个次序,与实际上抄家后家族人员命运的安排次序相符。他以曹家江南府邸被抄为例证,曹雪芹似乎是在写自家事。
探春,嫁到的是茜香国,出嫁后再也没有回来过。这是一个大海中的荒凉小国,虽然成为王妃,但骨肉分离,也是不幸的。
薛宝钗,抑郁而死。
林黛玉,沉湖而死。
元妃,政治斗争的最大牺牲品。
凤姐扫雪拾玉,拾的是坠儿偷的那块玉,虾须镯,不是宝玉佩戴的那块玉。过去良儿被撵,属于误判,这时王熙凤发现自己的错误,百感交集。
贾兰:就是那个奸兄。刘姥姥来求救,贾兰有钱,但一毛不拔,忍看巧姐被卖。贾兰,仅只是袖手旁观,何以就成“奸”了呢?贾兰如此没有害人的主动性,可以说他奸吗?
贾兰的可恶,在于赶走了求救者。明明有银子,就是狠心不救。
贾蔷没有理由害巧姐,那么,贾兰有什么理由害巧姐呢?
第22回,贾兰不出席元宵节的家族团圆,是受生活真实的制约。贾府不请,他就可以不来。贾兰和贾宝玉不是一家人。贾兰牛心古怪。
李纨:其实因为原型的关系,作者对她是有微词的。她也是在巧姐被卖时,袖手旁观。李纨,一方面是因为小气,老要想着为自己留后路,一方面对曹頫一家也是仇视的。因为,自己的夫人地位被来者赶下来了。原型中,曹家的曹颙和曹頫两家,有如此之大的矛盾吗?有记载吗?矛盾到了仇恨。曹頫鸠占鹊巢,带着夫人,是将马氏遗孀、寡母赶走的吗?
李纨不救巧姐,是人性中阴暗面得反映。李纨积谷防饥,李纨因此很吝啬。作者在原笔之下是很批判李纨的。
皇帝打击这一家人,有轻重不同吗?这种轻重不同,导致了家族内部的分裂和仇恨吗?刘心武说,这就是“如冰水好空相妒”的含义。李纨、贾兰的原型是被雍正尊重的,而对曹頫全家就不客气了。雍正之所以对贾兰等手下留情,是因为父皇非常喜欢曹寅、曹颙。
曹家的事迹材料非常少,有相似的马上对照,真是学问到了“水穷处、云起时”。
冰水同质,命运分流。
水是李纨、贾兰的情况,冰是直接受到打击的曹頫家、即曹雪芹家的情况。冰寒于水!
小说里甄府来人,私藏东西,这不是曹雪芹在自证其罪吗,不是在招供吗?因此,曹家被抄不是罪有应得吗?如果是罪有应得,还有写自家事伸冤的动力吗?
把李纨降低一辈?为什么要降低一辈?李纨,是以马氏为原型的。而贾母是以李煦的妹妹为原型的。
李纨的收入高,是凤姐的四倍,和贾母、 王夫人的相同,完全是生活真实情况的反映。这逗漏了家族生活里的真实情况。
高鹗是一个假想敌。
处处摆出论战的姿态,将矛头对准高鹗。高鹗不是有罪之人,是《红楼梦》的功臣。
假如脂砚斋所见的后30回《红楼梦》流传下来了,而高鹗所辑录的后40回只是留下了只言片语,则现在的后四十回将是好事者眼中的“真本”和“真故事”。所谓真本,就是佚稿。谁佚了,谁真。
刘心武所讲红楼梦的真故事,大体上不过是重复了周汝昌的设想(百家讲坛上的刘心武:追慕大师风范),不过是重复了电视连续剧后6回的故事,凡是有创新的,他个人的,他都有声明。
87版红楼梦连续剧后6回的惨败,已经说明这种探佚,有多糟糕!
还是钱钟书说的,后6回,依然是一个干巴巴的菜单,而后四十回则是有酒有菜宴席。你吃饭要前者还是后者?菜单不等于酒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