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绍良的红学观点
(2009-10-07 23:02:49)
标签:
红学《红楼梦》自传说周绍良杂谈 |
10月5日晚上逛“布老虎书店”:
看到李敬泽对《费都》的评论,他将这部小说和《红楼梦》相联系进行评价。主要是虚实结合,模拟《红楼梦》的痕迹宛然,即小说的虚写部分。这种摹仿,是对艺术一种标高的自我要求。即用一种高标准要求自己,给自己的不是放松,而是超越的难度。
两天里看书,拟总结一下周绍良的红学观点。
第一、持后四十回残稿说,并对后四十回逐回分析残稿遗留、程稿修改的情况。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不是“一色笔墨”,是因为“后四十回是曹雪芹未改定的残稿。”宝玉、湘云、鸳鸯、赵姨娘、袭人等人的结局是曹雪芹残稿的,曹雪芹基本上完成了小说的全部,所以全书应当做一个整体看。
第二、曹雪芹卒年持壬午(1763年2月12日)说。如果说这是一种说法,这一说法比起“癸未说”更稳当。
第三、《风月宝鉴》与《石头记》的二书合成论——双开头说。“那警幻仙子之处的顽石,是原来那部《石头记》的开头;而那西方灵河岸上的神瑛侍者,则是《风月宝鉴》的开头。到了《红楼梦》,便把二者捏合为一”。
第四、后四十回目录,是曹雪芹篡定的。高鹗和程伟元在前言中的话基本可信。“《红楼梦》回目本来就有一百二十回”。针对俞平伯的观点——后四十回是高鹗所撰的观点而言。当前,蔡义江先生认为,后四十回没有曹雪芹的一个字。
第五、关于《红楼梦》艺术成就的总结。
1、后四十回是前八十回的合理发展。“从《红楼梦》全书前后来看,不论后四十回有多少毛病,一百二十回所包括的故事是协调的,互相衔接而没有矛盾的,循着合理的线索而发展下来的。”(《周绍良论红楼梦》第80页)。应当将《红楼梦》当做一个艺术整体来看。
2、第96、97、98这三回的故事情节,是“前八十回洋洋数十万言,到这里才达到高潮。”高潮论,还有第33回说、第63回说等。
3、“‘查抄’一段,大可注意。‘籍没’……只有《红楼梦》这一回,是惟一留存于记载的可贵史料。……可断定为雪芹原稿。”(第114页。)“查抄”等于“籍没”吗?
4、宝玉的结局,“出家”是对“当和尚”伏线的照应,“博得一第”是“却尘缘”的一个步骤,“投身科场”、“应试中举”的目的是为了“向仕途经济最后告别”,宝玉最后的形象,跪在雪地向贾政告别,留下来的只有贾政面前的“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些“正是后四十回写得最真实最深刻的地方。”(81页。)下狱、做乞丐之类的结局不足为凭。
第六、《芙蓉女儿诔》中透露出早期稿本中有檀云故事,后被删稿。
第七、否定自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