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谢

(2007-04-01 02:05:55)

致谢

自1998年写作有关红学的论文以来,就不断得到张庆善研究员、孙玉明研究员等的指导和鼓励。2004年入校以来,接触机会更多一些,不管是正式场合还是闲谈漫聊,我都潜心记下他们的红学感言和风趣笑谈,寻找背后的方法和观念,以及他们对于《红楼梦》艺术魅力的捕捉。

导师傅谨教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经常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的,即逆向的,犹如智慧的起源。比如,他说除了专业书,也要读杂书,多读一些专业外的图书;《红楼梦》研究成为“热点”,除了自身的艺术魅力外还有多少是外部原因包括政治原因引起的;寻找《红楼梦》成功的原因同时,能否寻找一下《红楼梦》艺术上的不足和缺陷?我知道,他为了活跃我的思路、开辟我的视野,使我茅塞顿开,费了不少心思。

刘梦溪研究员在预答辩时,给我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又肯綮的意见,我深有同感。按照刘先生的要求,利用一个假期修改,论文有所进益改观,但由于学力局限,未实现全部要求。

论文写作期间,胡文彬研究员、田本相研究员、杜春耕先生、李心峰研究员、吴卫民教授、沈治钧教授、曹立波教授、宋宝珍研究员、段江丽教授、俞晓红教授、赵建忠教授、宋子俊教授、静轩先生、任晓辉同学等理论专著、红学专著的慷慨惠赠为我提供了写作支持。我曾与浙江师大的梅新林教授、青海师大的赖振寅教授、厦门集美大学的王人恩教授、《文艺报》的张陵副总编做过交流,他们的谈话使我受益匪浅。我的同室师友,饶道庆教授与我切琢切磨,同学中孟凡玉、李宏峰等都是我写作的帮助者。云南大学博士刘学军兄帮我翻译了英文提要,我指导的两位云南大学的美学硕士研究生娄鹏宇、徐晓洁也帮我校对过全文。在此一并鸣谢!

启发我从美学角度写《红楼梦》的论文,主要还是在我的教学过程中,看到许多教材和讲义都将《红楼梦》作为经典例证来进行理论阐释。即使再难理解、玄奥的艺术现象,似乎都可以在《红楼梦》中得到经验的验证和体验的释然。是的,《红楼梦》作为成功的艺术作品,作为文学经典,其中昭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规律,正是由于前辈学者、同辈学人的启山林之功,才有我的继续行走。那些学者,虽然无法在此一一列名,但需要感谢。

我常常有一种身份尴尬,即红学圈的人说我是搞美学理论的,艺术圈的人说我是研究《红楼梦》的。其实美学理论、红学等我都担当不起。只是,凡是看过拙文的,都能体会到我对美学艺术学的依赖有多重,我对《红楼梦》研究的依赖又有多重!所以,我常常解嘲地说:我是个游击队员!说自己横跨于两个学科——艺术学(或美学)和红学(或《红楼梦》文学评论)之间——是个“四不像”。

写作是一种的劳作,像农田里的耕耘。尽管这种劳作不分昼夜、动手动脑,其结果——完成的论文是未被检验的收获——还不像农民秋后金灿灿的收获。我的亲人包括苍老的父母、遥远的妻子、手足情深的兄妹、四海皆有的知心朋友等一直关心着我的写作进度和殚思竭虑后我疲惫的身体。我向来没有把书或论文献给他们中谁的习惯。这主要是因为:我觉得把未被检验的东西、未经时间汰洗的东西当作神圣的礼品献给自己敬重尊重的人,有自夸炫耀、妄称其卓之嫌——此论只针对自己。我愿把最浑厚辽远的感激之词掩埋在我木讷(为了弥补思力薄弱我常常因为长时间专注地思考问题而反应迟钝行动滞缓懒于交往甚至不堪重负面色凝重)的表情下面,让其发酵出最浓烈最清醇最绵远的酒香——奉献给我的亲人我的朋友!

                                              孙伟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红楼产业
后一篇:看病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