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同
这一期的稿子已是拖了很久了。编辑对我太仁慈,让我国庆长假内补交即可。因此我自是不敢草草了事就算,然而一放假人即散漫,游荡了几日,也没见多一个字。
那天路过襄阳路,还是老地方搜到了两本意大利版的Vogue。是刚过去不久的七八月号,尚好。这便是上海不同于香港的地方,香港是各个版本的时装杂志每月如期上市,资讯自是充沛,然而你终究不大可能每期都买;而上海就有淘宝的乐趣,搜到了就一定会成囊中物。
七月版的Vogue份量十足,先是洋洋洒洒五十五页的“On the Stage Fashion Shows A-Z”,囊括几乎所有大品牌的最新一季时装秀的图片;跟着的时装特辑里一班梳着六十年代蘑菇头的模特在一个近似宇航基地的废弃的厂房外将秋冬的时装潮流一一诠释展现,小黑裙、花呢、哥特式、金属质感、豹皮、格子花纹、皮毛、双排扣大衣及铅笔裙……如此已让人觉得目不暇接,印象深刻。然而再翻第二遍,才发觉精华还在后面,一组长达十五页的时装大片,彩色版的Film Noir(黑白电影)情节,处于爱恨情仇中的男女,纠缠于悬念电影般的狭小空间内,眼光怅恍、神色疏离。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细看之下,原来灵感出自苏格兰画家John Vettriano的作品,(本人正是这位画家的“扇子”,不仅藏有他的画册,初从英国回来时,还为《Vision》杂志写过一篇介绍他的文章)。
不由得对这组片子的摄影师心生敬佩,创意十足、情感丰富,最重要的是胸怀广阔,有着世界一体的意识。他的灵感,可以是一本书、一首歌,或是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的风情,只要对生活有着一个敏感和热情的心,能够采拮的将是一个取之不尽、无穷丰富的宝库。而同样由他操刀的八月号时装大片,则带有明显的超现实主义色彩,模特儿的怀旧服装与背景中Philippe Starck设计的”Louis Ghost”全透明椅子形成突兀而具强烈视觉感的画面。我由此记住了他的名字——Steven Meisel。
联想起记忆中印象颇为深刻的一件事,一次中外学生服装设计大赛,赛果各有千秋。一评委评价道:相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外国学生的灵感多来源于生活中很细小的东西,小到可以是某种情感的宣泄或是外祖母的一件衣服,非常个性化和人性化;而中国学生的使命感太强,竭力想表达诸如宗教、宇宙等深沉或形而上的主题,结果给人的感觉就是比较虚、不够感性。真是一矢中的之言。窃以为中国的设计师也好、设计系学生也好,包括所有的业界中人,都应该站得高一些,有大的胸怀和一颗易感的心,那么,届时我们将不光有声名显赫的旗舰店,也会有值得骄傲的作品和杂志示人,这才是一个国际时尚之都应有的气概。
刚刚过去的九月,工作极之繁重,每天忙得七荤八素,几近透支。然而这个月却对于我别有深意,仿佛约好似的,先是一位人间蒸发已久的广州旧同事从日本回国,新近定居上海;跟着伦敦的一位韩国同学,竟也来到上海,准备进军本地媒体,做时装摄影师。尔后一日于街头偶遇一久已疏落的朋友,前后三日内又接到另一旧友从外地打来的电话。所有的一切,对我来说,近乎神迹,都发生在上海——这个我生活着的繁华都市中。
我有时极端厌恶全球化,诸如无处不在的汉堡和薯条,将世界各地不同的美食完全抹杀,十足饮食文化霸权主义;然而凡事两面看,起码各个领域的盛事可以全球分享,好比年底即将隆重上演的“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歌剧魅影)我又可以重温一遍。虽说情节无异,甚至对白也保留英文,然而上海大剧院的气氛却是绝对不同于伦敦的女王剧院的。所以,我期待着上海的这一场经典重现。
虽说世界广袤,未来遥不可知,然而这个世界又是何其小,地球的另一端,总会有一些人和事期待着和你的偶遇。仅以此文献给所有我爱的和爱我的人,在这个节日的午夜…… (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