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BIBA时尚专栏 3 - 时尚之都有多远

(2006-09-21 23:17:08)
分类: BIBA fashion column

 

时尚之都有多远 

 

 

几个星期前为了拍一组片子,满大街寻找新的素材和产品。经过静安寺时,发现市内另一处高档时尚购物中心经已开业,冲进去打探一番后,收获良多。

 

他们引进的时尚品牌,并不象同一街区的恒隆广场内的主流名牌那么贵气逼人、锋芒毕露,而是个性十足,各有各精彩。除了经典银饰品牌Tiffany,一贯低调却Fans众多的法国牌子Agnes b,特立独行的Vivienne Westwood,也有纯粹英式风格的高级衬衣品牌Pink,以及现代都市感觉的纽约时尚配饰品牌Kate Spade等。 让我惊讶的是,月余前曾在香港Kate Spade 专卖店里看见的由设计师Kate Spade本人亲自撰写的一式三册时尚书籍“Style”(风格)、 “Manners”(礼仪)、“Occasions”(场合),也新鲜热辣地出现在本地专柜的最打眼处。过百元一本的零售价格,想来问津者甚少,多数人也不以为意,所以静悄悄地呆在那里,装饰多过实用。然而这似乎是一个信号,显示着Lifestyle的概念已经开始取代以前单纯的名牌衣饰。

 

除了一众名牌,楼上还有一些年轻的街头时尚品牌,其中有我钟意的日本牌子Nice Claup,也有原创的香港本土牌子HeroicVendexvous,且不说上海的时尚男女对于这些品牌的认知度有多高,单单是有勇气将这些尚不为人所知的新晋牌子引入本地的举动,已经让我意外加佩服了。

 

想起今年春天的那个夜晚,当设计大师Giorgio Armani带着他的新一季时装秀亲临上海,场面之鼎盛,让人记忆犹新。本地时尚圈内外的人士无一不是抱着顶礼膜拜的朝圣心态倾巢出动。想来大师必定讶异于中国时尚界的热情,但对于中国时尚市场的巨大潜力,却是毫不质疑的,Armani旗舰店进驻外滩三号,便足以说明老先生精明的商业眼光。

 

然而,上海要成为国际时尚之都,仅仅靠名牌专卖店和上海时装周以及零星的设计师时装秀是远远不够的。

 

上海的整个时尚环境需要建设,而大众的时尚意识以及有关的文化社会内涵更需要推广及充实。这需要有场所象伦敦的V&A博物馆一样,为风尚的普及不遗余力,除了馆藏的vintage collection(古董服饰),还经年累月地推出各种设计师回顾展。上海博物馆开辟的少数民族服饰馆在此方面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作为一个国际都市,也需要各种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熏陶审美意识、激发灵感。近期的一系列活动如上海大剧院上演的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上海美术馆的Andre Putman设计展,上海博物馆的卡地亚珠宝展等,让人欣喜于这个城市日渐丰盈的活力与魅力;

 

时尚媒体及设计院校对于普及推广时尚意识和教育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需要更多的Anna Wintour来指点时尚,也需要更多的缪斯如Isabela Blow去发现上海乃至中国的Alexander McQueen,为时尚的繁荣推波助澜。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来自于不同国家的业内人士如设计师、造型师、摄影师开始频繁出现并活跃于本地的时尚设计圈,时尚业界的架构划分也有待更精细、更专业。

 

那天,又一次经过南京西路。那座顶级名牌购物中心内,名牌鼎立的格局正在重新打造,老的品牌或改造或扩充,新的品牌浮出水面。我极钟爱的英国牌子Paul Smith,也姗姗进驻。当我偶然间发现熟悉的彩条花纹橱窗时,即向店员索要店卡,被告知开店伊始一星期,尚未印制宣传单张。然而心中仍是不无欢喜的,或者这里的价格与伦敦相比仍旧高昂,品种也未必够全够多,但是有了开始,就是一件好事,起码对于本地时尚环境的优化,多了一处可以衡量的地方。

 

上海距离真正的国际时尚之都有多远?让我们拭目以待。

                                        (2004.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