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预测奇才——栾巨庆(下篇)

(2015-06-22 20:10:05)
标签:

星座

历史

文化

教育

 

 

为潍坊市的世界奇人栾巨庆呐喊

 

 

1990,《北京文学》第12期刊登了石中元的一篇报告文学《奇才栾巨庆》,文章中就有老人预言1999年长江特大洪水的记载......山东《昌潍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第11卷第22832页)刊登了栾巨庆老人的论文,预言了1999年的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和黄河流域的“严重干旱”。——摘自《国学论坛》网/2008.6.5“再为潍坊的世界奇人——栾巨庆呐喊”

 

 

 

 

预测奇才——栾巨庆(报告文学连载之7

 

石中元撰写

 

七、人类将面临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栾巨庆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揆日晷,考星曜,观天测雨,超长期预报,实在是一件艰难而又深奥无比的事业。

地球诞生于何时?现在亦无准确定论。神话作者曾编造过许多创造宇宙的荒诞神话。他们总是把创造世界的时间安排在不太久远的过去。流传最广的一种创世神话,当然要算基督教《圣经》的“创世纪”了。有人认为,那个故事出自巴比伦的神话,只是后来赋予它优美的诗意,加上道德说教而已。地质学家根据目前所能找到的最早的地球岩石,基本上确定地球诞生于45亿年前(而太阳诞生的年龄则更早),同地球年龄相比,地球人的诞生是不久以前的事情。考古学家发现最早的人类祖先化石约距今300万年。地球年龄对于现存人类无疑是一个巨大天文数字。与这个数字相比,现存人类仅仅是地球的匆匆来客。在广袤的宇宙中,现存人类是何等渺小,犹如一只蚂蚁放在一个国际比赛的大足球场上,要它了解这个大足球场的全貌和起因,该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我们不能苛求于栾巨庆。尽管他的理论和学说还显得粗糙和原始,尽管单用行星运动解释天气变化有不妥之处,还应综合考虑影响气候的其它因子,但是——栾老先生和他的祖父栾来宗追求进步、关心人类的崇高精神,我只能敬而仰之。

人类居住在太阳系之中,但是,真正了解太阳系的结构以及人类所处的地位并不容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恰恰因为我们居住在太阳系之中,只见局部、不见整体。

现代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小到基本粒子的层次,大到上亿光年的宇宙,产生了一系列专业性极强的分分支科学,各门学科又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层次,门类越分越细。这些分支和层次,一方面易于研究、酝酿新的重大突破,另一方面又使人们陷入了局限性、片面性之中。

我们生活在专门知识的局限性之中,牙科医生只会医牙,治不好头痛;遗传学家知道基因和染色体,但不能指望他了解森林的生态变化。每个人的知识面越来越专、越来越窄。最后我们进入一个无所不知而又一无所知的社会。《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作者说:“我们的专家好似成千个盲人,他们用拐杖在大象的各个部位乱捅乱戳。大象是什么,个人自有主张。他们在自己的那块部位捅的次数越多,他们就越自信自己捅的对象是何物,他们也就错得越来越远了。”

——栾巨庆自学成才的原因何在?文理相通、智力互补、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天文气象融为一体,发挥多学科的交叉效应便能为人类做出突破性的贡献。

人类将面临的问题是什么?1999年8月18日究竟是个什么日子?

人们对未来忧心忡忡,这种“世纪病”并非全是坏事,它反映了人类特有的能力:对往事回顾反省,对未来展望选择。栾巨庆对人类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进行观察和理解,探求和验证,无论他把握的是否周全,预报的是否准确,他那种勤奋独立的思考,他那种义无反顾、奋斗不息的精神,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力量源泉之所在吗?这正是笔者之所以要采写他的原因。

千百年来,人类在于自然的关系上时安分和谐的,可现在,科技的进步、环境的污染、核战争的威胁,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发展到了这么一种程度:我们还没来得及发觉出来就已经开始越轨了,不安分了。这意味着我们不仅有能力摧毁大部分环境,还有能力摧毁我们整个人类。一般而言,人类同自然的关系,就是下一个世纪日程表上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

无疑,栾巨庆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载《北京文学》1990年12期

 

(全文完 )

 

注:此文原载《北京文学》1990年12期,后入选《文苑撷趣——打捞我的笔墨生涯》一书、石中元著、同心出版社、20147月版。


 http://s8/bmiddle/001mZj1dzy6TgMYMQu3d7&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