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报讯 (记者 夏婧)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马原新作《细读精典》在年初面世。然而,该书一上市就遭遇了细心读者的“挑刺”。日前,安徽工业大学副教授魏邦良在作家陈村主持的“小众菜园”论坛上发帖表示,《细读精典》几乎照搬其上课时的演讲稿,存在不少错讹与偏见,并在例举众多偏差后得出结论———“在马原的这本由教案而来的书中,粗率的概述多于细腻的品味,笼统的评价多于准确的把握,泛泛而谈多于精细剖析,倘若把书名《细读精典》改为《漫谈精典》,那就准确多了。”而陈村则回帖表示赞许,“我要是作者,会非常感谢你!”
讲稿成书受质疑
魏邦良的帖子名为《马原的“错误”———细读马原,〈细读精典〉》,文章例举了马原对麦卡勒斯、奥康纳、辛格几位作家的“误解”,并在开篇之处就表示,“如果你读过马原这本《细读精典》,你会发现他的这本书其实就是他的授课讲稿。”而直接将讲课稿出版成书,只能让书中充斥着错讹和偏见,并且“误人子弟”。
“20年前,马原短篇小说《错误》让读者眼睛一亮,而今天,作为一名中文系教授、《细读精典》作者的马原所犯下的错误,却只能让人眼前发黑了。”魏邦良认为,在创作此书时,马原是在追求一种现场感,而教师上课时,其口语表达不可能很严谨,把其授课录音直接出版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在我看来,只有真正的大师,如维特根斯坦、陈寅恪、鲁迅等,他们的讲课稿才有资格直接出版。而马原至少现在还不能和这些真正的大师相提并论,他这样做,只能让书中充斥着错讹和偏见。”
马原的解读很武断
在创作时,我们是否要走进人物的内心?马原在《细读精典》里以《伤心咖啡馆之歌》为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她(《伤心咖啡馆之歌》作者麦卡勒斯)恪守了一个我觉得是聪明的小说家绝对要恪守的原则———不要试图走进人物的内心,去做他肚里的蛔虫。”对这样看法,魏邦良则表示“很武断”,并以《包法利夫人》等名著的心理描写反驳了马原的观点。
“文学史上公认的大家如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福楼拜、伍尔芙等从来没有恪守马原认为“聪明的小说家”“绝对要恪守的原则”———“不要试图走进人物的内心”。难道说这些大家虽然足够伟大却不够聪明?”魏邦良则表示,作家可以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心理,也可以直接剖析笔下人物的心理,到底采用何种方法,要由具体环境,具体对象来定,“福楼拜写《包法利夫人》时,就不止一次地‘试图走进人物的内心’。”
奥康纳并不“邪恶”
魏邦良称,在谈到奥康纳著作《善良的乡下人》时,马原在书中表示,“这个作家真是邪恶到极点了”、“她让一个可以和她本人的邪恶相提并论的卖《圣经》的小伙子去惩罚一个聪明、自负,又有残疾的女孩”。
“马原凭什么说作者奥康纳对欢姐是残忍的、蔑视的,难道就因为她上了那个年轻人的当,被那个邪恶的年轻人所侮辱?”魏邦良认为,作家在作品中揭示邪恶,并不等于他或她就是邪恶到极点的人,并以余华的《活着》为例反驳了马原的观点,“福贵只有一根独苗叫有庆,结果这孩子却被区长的车子撞死了,按马原的逻辑,余华可谓‘真是邪恶到极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