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茵的话:回到国内常被人问起:“国内外的生活差距到底有多大?”让我借用作家黑马在《英国老百姓的穷日子》的话回答:“我们国内许多人的生活水准已经大大超过英国普通人,但与英国穷人相比,我们这里即便是富人好像也缺少点什么——你再有钱,你呼吸的空气是污浊的,你饮用的水质是差的,你吃的食品不是绿色的......这些软性的差别就是实质的差别,说明你离真正的富裕还差十万八千里。钱、环境、学识、地位、悠闲无虑的心态.....所有这些东西加在一起才是富有的标志。”
梅内尔布(Menerbes)位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吕贝龙山区的不起眼的山村。直到英国人彼得·梅尔写了他的普罗旺斯系列,才揭开了她迷人的面纱。
在彼得·梅尔笔下,那是浪漫法国的象征:漫山遍野的熏衣草、精致的葡萄庄园……他的作品被称为“小资圣经”,当我路过此地架不住前往看看的心情。想象中的村子该是怎样地熙熙攘攘——红男绿女、摩肩接踵,就像湘西凤凰,自从黄永玉沈从文的笔墨渲染,再也成不了一块静土。
还好,进村时只在一个小小的私家花园中见到两位躺在橄榄树荫下休息的游客,再到村里一逛,一切都是那么宁静:安静的镇公所、安静的教堂、安静的民居和小巷,正如彼得梅尔说的那样:“只有寻求心灵避难所的人们,才希望普罗旺斯永远维持它朴实的本色,一如即往。”
仔细看了村公所前的布告,原来是宣布某人和某人在某日结婚登记。
一群老小资。
这里是村公所后院的一个露台,现在是一家餐厅在此营业。
古老教堂斑驳的墙体。
不知道哪座民宅是作者的家。
村公所兼旅游办公室,这里没有发现彼得的书,据说他并不受村里人喜欢——因他的书打破了这个村子世世代代的宁静。
从露台上眺望山坡上的葡萄园。
这个十字架也算是村里的一个标志性的建筑。这个下午我们开着车就在这山区绕行,一个一个村子去走访。实际上我们国内也有许多比这还美的村子,只是缺少彼得梅尔那样的妙笔。
从那里回来后我常想,逃避现实不是所有人能做到的。我们能做的是“活在当下”——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好,比如说昨天我就去市场买回8个日本盘子和小碗,还找到他们设在北五环外来广营的郊区仓库;然后给同样热爱瓷器的朋友打了电话,想下次去多买些送送朋友。
儿子曾经说过:这网民基本分为两大类:“愤青”或“小资”。“愤青”貌似有社会责任、但却忘了生活的本质是让自己愉快;“小资”追求个人品质,却难免陷于物质主义樊笼,结果搞的本末倒置。一个人既要有社会责任,又要有相对超脱的心态,做好这点就不容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