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布鲁塞尔前和朋友商量好,让她先生陪同去滑铁卢。到了她家,她先生说不太愿意去那个“伤心地”——那是法国的耻辱。我好说歹说,看在几万中国人在一战中帮你们修战壕,而在巴黎和会上中国非但没得到任何好处,列强(包括法国在内)还把中国利益卖给了日本,这么一说你们还是欠了我们的了。因此,不想去也要去啊。朋友的先生一听也是,立即驾驶公司配给他的一辆小型面包车,将所有人一起拉上(下图:塔列兰公爵肖像)
我前面几篇博客均提到了拿破仑,凡是通读近代外交史的人都知道他在滑铁卢是怎么战败的,然后有一位叫做塔列兰的人如何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战败的法国挽回面子:使她免遭瓜分,并在战后进入欧洲五强之列。常言道:弱國無外交。但弱國在一定的時機和條件下也能夠創造奇跡。滑鐵盧之後的法國外长塔列蘭和一次大戰後德國魏瑪共和國的外長施特萊斯曼,均成功地利用了列強間的矛盾,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為本國爭回了重要的利益。(下图:联军阵地鸟瞰)
研究国际关系的人知道在维也那会议上提出的几项原则:
正统原则:承认1789年前法国及其他各封建君主是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力、政治制度及所属领土,若原有君主被拿破崙推翻,可由其兄弟或亲属代替为世袭君主。于是路易十三在法国,菲迪南七世在西班牙、奥兰治王室在荷兰、斐迪南一世在西西里王国、教皇在教皇国皆恢复统治。
补偿原则:重整版图的过程中失去领土的国家及在对拿破崙战争中有功的国家均给予补偿。
势力均衡原则:确保在重整欧洲版图过程中,无一国家可取绝对优势——如拿破崙般主宰欧洲。
围堵法国原则:增强法国周边国家的力量,围堵法国,以防其扩张。
维也纳会议后,欧洲换来短暂和平。到了1848年,欧洲革命风起云涌,一打打皇冠落地,这是欧洲封建王朝统治者始了未及的。
(下图:凯旋门上刻的拿坡仑500名将军的名字)

让朋友的先生陪同去滑铁卢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其祖先就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曾跟随拿坡仑征战、参加过无数重要战役——包括莫斯科战役。不过滑铁卢之役恰巧他没有参加,因而保全了性命。据说他是拿破仑手下诸多将军中唯一一个正常死在自家床上的将军。他的名字也和其他500名将军一起被携刻在巴黎的凯旋门上。朋友先生的家族每年都会组织去凯旋门吊唁(朋友先生家收藏的其祖先写的《回忆录》的两个版本)。
据说这位将军文武双全,写了一本回忆录,讲与拿破仑一起作战的故事,该回忆录很受欢迎,直到现在也是每隔几年都会被再版一次。
对于滑铁卢之战,维基网是这样描述的:
1815年初,拿破仑在厄尔巴岛获悉反法联盟在维也纳会议上由于分赃不均几乎分裂,遂率旧部逃离厄尔巴岛回巴黎,重登帝位。英、普、奥、俄等国君主停止争吵,结成第七次反法联盟,集结了70万重兵,分头进攻巴黎。6月18日,拿破仑率兵10万余抵达比利时布鲁塞尔南的滑铁卢村,与盟军英国将军惠灵顿所率的6万兵相遇。

上午11时,法军开始攻击英军右翼的乌古蒙堡,形成对峙。午后1点,正当拿破仑想以主力猛攻英军中段阵地时,布吕歇尔集结普军前来援助英军。拿破仑被迫从总预备队中抽出两个骑兵师阻滞普军。同时,火速传令原负责追击普军的格鲁希立即回师支援滑铁卢。
英军顽强抵抗,双方伤亡很大。下午6时,拿破仑占领了中段的圣拉埃村。由于争夺战异常激烈,英军开始支援不住,法军也难以再扩大战果,双方都等待援兵。最后,英军盼来了布吕歇尔的3万援兵,而法军的援军却没来……战局急转直下,拿破仑腹背受敌,最后大败。

在这场战役中,法军损失3.2万人,联军损失2.3万人。滑铁卢战役后,联军很快攻占巴黎,拿破仑再次退位,被放逐到大西洋中的圣赫勒拿岛。 (下图:拿破仑死在圣赫勒拿岛后留下的面模。据说是被其政敌毒死的)
法国巴黎荣军院里埋葬着拿坡仑和他的儿子“罗马王”。
后记:
我们参观了滑铁卢纪念馆后,驱车前往法军阵地,朋友一家要去那里看看“祖先的伤心地”。我们在几个比利时的小村子里来回寻找,最终也没有找到拿破仑当初呆过的那个小山坡——据说,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拿坡仑在那时那刻突然意识到法军的战败不可挽回,你想当时他的内心有多痛苦——望着黎明即将升起的太阳!
去的时候,正赶上仲夏麦子即将成熟,走过一片片长势旺盛的麦田,想到这是由5万将士的鲜血浇灌的土地——战争之残酷可见一斑。
(下图:拿破仑手下将军的后裔与“联军”交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