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生下来。
他画画。
他死去。
麦田里一片金黄,
一群乌鸦惊叫着飞过天空。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
人们喜欢梵高是因上个世纪的1987年,索斯比将其“鹫尾花”拍出油画交易最高价格。而我对梵高的热情缘起于一本与他有关的传记《渴望生活——梵高传》。那是1995年的春天——我生命中最低谷的一个时期,见到了这本由美国传记作家欧文斯通撰写的梵高自传。那一年里,我在病床上躺了整整一年:没工作,只有病。如果用欲哭无泪来形容当时的心情最恰当不过。

(上图:梵高每天化3.5法郎租住的客店)
“痛苦便是人生”,这是梵高临终前的遗言。我突然发现,这世界上不止是我一人孤独。孤独是一种人生的常态,它不意味着你独处一人就是孤独,有时候高朋满座,你仍然可以是一位孤独者。

19世纪的印象派画家里,梵高是一个另类。他的画有点类似儿童创作,线条和色彩大胆纯粹,醉心于风景,植物和贫苦大众的描绘。鸢尾花,向日葵,星空,麦田,苹果园,夜色中的咖啡店,吃土豆的农民,拾麦穗的妇人。在梵高有生命时刻,他是世上最孤独的人,他只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在这个世界里,星星是可以旋转倒挂在天空的,有被风吹乱的柏树。天空的颜色是随心所欲的——这个精神王国支撑着他,即便在最穷困潦倒的时侯,他的画笔仍表现出对生命的无限眷恋和质朴的热情。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热爱生命(尽管画家本人在阳光充沛的田野里,对着自己开了一枪,几天后在他弟弟提奥的怀里撒手归西)?!以后遇到任何挫折,我都会想到这句话——“人生便是痛苦”,还有什么可说的?!

从那以后的十几年内,我跑遍了世界上珍藏梵高画作最多的博物馆:阿姆斯特丹梵高艺术博物馆,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奥塞博物馆等等;对画家的热爱和尊敬油然而生:他是一位热爱穷人的画家,一位杰出的“农民”画家,与我喜爱的16世纪比利时画家博鲁盖尔(在意大利那波里国家艺术博物馆的馆藏中介绍过他)、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一样,得到了西方美术史绝对承认。
后记:
离巴黎市中心30多公里的“瓦兹河上的奥佛尔”现在依然是一个宁静的小村庄。我有无数个理由来这里触景生情:漫步于它的乡间小道、老街旧巷和市府广场……寻找埋葬梵高兄弟的墓地。
在去墓地的路上,遇到一群由老师带领的小学生,走到墓地前老师示意所有学生停下来,并用手指一下嘴巴,让孩子们别出声:“这里长眠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的爱,他的天才,他所创造的伟大的美,永远存在,丰富了我们的世界。”
(梵高的私人朋友加歇医生的话)。“他孤独了一生,让他安息吧!”
在这个世界上精神上的“独行侠”不少。社会能否给他们一些宽容:仅仅不去打搅他们就足矣,让他们独处(leave
them
alone)。或死、或活由着他们。这样就会有天才,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
一个从小时就被灌输美的民族,是美的。
(下图:梵高自杀的麦田和“天空下的群乌”创作地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