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士大夫食時五觀》
(2010-03-21 13:53:14)
标签:
士大夫食时五观正味素餐黄庭坚余庆道業文化 |
分类: 佛学转录 |
古者君子有飲食之敎在鄉黨、曲禮,而士大夫臨尊爼則忘之矣,故約釋氏法作士君子食時五觀云: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此食墾植、收穫、舂磑、淘汰、炊煑乃成,用功甚多。何况屠割生靈,為己滋味。一人之食,十人作勞。家居則食父祖心力所營,雖是己財,亦承餘慶。仕宦則食民之膏血,大不可言。
二忖己徳行,全缺應供
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全此三者,則應受此供,缺則當知愧耻,不敢盡味。
三防心離過,貪嗔癡為宗
治心養性先防三過,美食則貪,惡食則嗔,終日食而不知食之所從來則癡。君子食無求飽,離此過也。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苦
五榖五蔬以養人,魚肉以養老。形苦者,飢渇為主病,四百四病為客病,故須食為醫藥以自扶持。是故,知足者舉箸常如服藥。
五為成道業,故受此食
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先結款狀,然後受食。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此之謂也。
山谷老人曰,禮所教飲食之序,教之末也;食而作觀,教之本也。大槩今之士大夫誦先王之法,言則一人也,起居飲食則一人也,故設教不得不如是。君子有九思,終身之思也;食時作五觀,終食之思也。人一日如是行之,念念在仁智,則夫二人者,合而為一矣。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是说田家耕作劳苦,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要经过耕种、收获、舂硙、淘洗、炊煮等许多劳动。何况还有畜养杀牲等事,来满足自己喜欢香滋美味的心。舂是把东西放在石臼里捣,硙、碾是石磨,这里作动词用。一人饮食,少则需得十人劳作。在家吃的是父祖心力血汗所经营的,即便现在是你自己的钱财,也承递了父祖积攒的余庆。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庆就是欢喜、吉庆,有福气的意思,余庆就是福气多的享不尽,也有福荫后代的意思。当官吃的是民脂民膏,就更不能说了。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是说只有“事亲”、“事君”、“立身”之人才可“尽味”,否则不应追求美味。要检讨自己德行的高下,具体表现在对亲人的孝顺,对国家的忠贞,自身修养的确立,如果这三方面都尽到了努力,对所用的饮食才可说受之无愧。如果有所欠缺,则应感到羞耻,不敢和德高者一样追求美味。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认为一个人修身养性,须先防备饮食“三过”:见美食就贪,见恶食便嗔,整天吃却不想食物的来处则痴。《论语学而》有“君子食无求饱”之说,意思是君子在饮食方面不应奢求饱足。这不仅是让防止贪爱美味,也是不让耽着于饮食的更高要求。而且本文说,背离这一条,就是过错,可见儒家是很克己的。
为成道业,故受此食
孔子说过,“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原义是君子即使在一顿饭的时间也不会违背仁德。引用在这里,是说任何时候都应有远大抱负,使自己所做的贡献与所得的饮食相称。引用《诗经伐檀》所说的“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表达的也是这一个意思。
前一篇:佛教饮食观
后一篇:大佛寺在帝湖举行放生法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