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后奥运挑战:如何从金牌第一走向全民运动

(2008-08-26 19:42:00)
标签:

杂谈

分类: 政治时评

后奥运挑战:如何从金牌第一走向全民运动

 

 

在科举制出现以前,中国的教育开放而时尚。如孔子就以“礼、乐、射、御、书、术”作为教育弟子的基本内容。甚至把当时仅仅属于权贵阶层的时尚如“礼、射、御”,全部开放给所有阶层的弟子。就是今天,“驾驶”也没有列入教育中。厦门大学把属于权贵的“高尔夫”列入学生教育内容还引得全国上下沸沸扬扬、议论不休。

 

所以在孔子的弟子中,既出了勇冠三军的大将子路,也有舌辩天下的外交大家子贡。

 

但科举制是个分水岭。自隋炀帝实施科举取士以后,越来越重的书本教条式教育取代了活泼生动的“素质”化教育。其中宋代是科举制度大变动的时代,也是历史上科举空前繁荣的时代,结果呢?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军政最为孱弱的朝代。

 

科举制,让中国的年轻人建立起单一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价值观。“病夫”之谓盖源于此。

 

就是今天,情况也没有改观。在学校里,学习好的人最牛。我中学时特别喜欢打篮球,但为了考重点大学,每天要花将近12个小时学习,实在没时间打球。

看着咱们国家一个个年轻的体育选手在奥运会上摘金夺银,势不可挡。我一方面觉的激动,但另一方面却觉的和自己没有太大关系。毕竟,对于普通孩子来说,组织严密的国家体育机制早早地把他们排除在体育运动之外了。

 

同样,那些运动天分过人或身体条件超常的孩子作为天才被选进国家体育机器的孩子也成了机器的一份子,在最艰苦的训练中憧憬金牌和荣耀。

 

国家的体育机制,如同围城一样,把孩子们的运动隔成了两个世界!

在我上学的时代,很多校方和家长把运动看作是浪费时间。在同学中间,体育好的学生并不受尊敬,相反,“体育生”常常和“差等生”划等号的。

 

这种源自古代科举制的价值观阻力可能是中国运动全民化最大的障碍。特别是在许多中国独生子女家庭(严格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中,家长都把孩子的学业和职业成就视为维持家庭财务状况的关键。

我小时候就承受着这样的巨大压力,必须得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进入重点中学和名牌大学,这样才能获得稳定和高薪工作。在农村,学习好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

 

也许,那些擅长营销的体育品牌可以推进这项价值观的改变,让运动变得很酷。当运动能帮男孩子找到女朋友、甚至好工作的时候,我想过人的价值观会慢慢变过来,那个时候,国家也不再需要组织这么严密的体育训练机制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