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左传》管窥古代汉语省略句(一)

(2007-04-18 16:20:03)
分类: 阅读/随笔

正文

   

在一定语言环境下,为了行文精炼,而又不至于产生歧义,常常去除一些成分,这就叫省略。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省略现象特别突出。

古代汉语的省略,一般说来,有六种语境:

承前——某些成分上文已经出现,那么下文中可以省略。

蒙后——某些成分下文将要出现,那么上文中可以省略。

对话——由于双方拥有同一场合,可以省略一些成分而不致影响交际。

自叙——在自叙中,可以省略本应反复出现的第一人称。

共喻——根据约定俗成或行文范围所至,人们极易明白的成分的省略。

互依——下文承上文有所省略,同时上文又蒙下文有所省略。

本文凭借《左传》这部文字简洁、代表先秦叙事散文最高成就的史书,按省略成分不同,用例举法对古代汉语省略句归类分析。

 

1主语

主语的省略,在古代汉语中最为多见。省略条件,一般有四种。

1. 1承前

古代汉语中的主语承前省略与现代汉语相比,情形有类同的,也有不同的。

1. 1. 1主语

公祭之地,地坟;(  )与犬,犬毙;(  )与小臣,小臣亦毙。——僖公四年

省略的两个主语都是“公”。再如:

半入,华元逃归。(  )立于门外,告而入。(  )见叔牂,曰:“子之马然也。”——宣公二年

这种承前省略,现代汉语依然使用。如果严格按照逻辑关系补上主语,反而画蛇添足,句子显得累赘。

1. 1. 2 表语

赵氏新出其属曰臾骈,(  )必实为此谋,将以劳我师也。——文公十二年

应填入括号中的主语显然是前面的表语“臾骈”。再如:

初,晋侯之竖头须,(  )守藏者也。——僖公二十四年

1. 1. 3 动宾

射其左,(  )越于车下;射其右,(  )毙于车中。——成公二年

“越”与“毙”的主语,分别应是被射的“其左”“其右”。再如:

走出,遇贼于门,(  )劫而束之。——庄公八年

1. 1. 4 介宾

反,诛屦于徒人费。(  )弗得,鞭之见血。——庄公八年

介词“于”的宾语“徒人费”,应是后面省略的主语。再如:

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为殉,(  )皆秦之良也。——文公六年

省略的主语应是前面介词“以”的宾语“子车氏之三子奄息、仲行、鍼虎”,当然在填入括号时可简化为“三子”。

1. 1. 5 定语

狐突之子毛及偃从重耳在秦,(  )弗召。——僖公二十三年

省略的主语应是前面“之子”的定语“狐突”。再如:

蹇叔之子与师,(  )哭而送之。——僖公三十二年

主语承接前面的定语“蹇叔”省略。如果认为承接更前面的主语“蹇叔”而省,也无不可。

注意1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而这些主语并不一致,这叫主语暗换。下面就是一个暗换主语的经典例子,经常被举用。

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  )食而从之,败诸雍澨。——定公四年

在这里,谁“奔”了,谁“食而从之”了,省略的主语要根据文义适当补出,分别应是“楚人”“吴人”。再如:

(  )请京,(  )使居之,(  )谓之京城大叔。——隐公元年

根据上文,前面两个括号分别应当补出主语“姜氏”“公”,但第三个括号补出的“国人”,上文没有出现。因为大叔是尊称,出现过的“姜氏”和“公”,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是他的哥哥,不可能这样称呼他,根据文义补出“国人”是合适的。

注意2还有一种主语省略现象姑且称之“流水省”,即主语紧接前面句尾名词省略。

僖公之母弟曰夷仲年,(  )生公孙无知,(  )有宠于僖公。——庄公八年

第一个括号里省略的主语是前句句尾的表语“夷仲年”,是她“生公孙无知”。第二个是前句句尾的动宾“公孙无知”,是他“有宠于僖公”。

1. 2蒙后

(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僖公三十二年

省略的主语应是下句出现的“尔”。

古今汉语中,蒙后省略主语的例子都不算太多。这种蒙后省略,往往给人以主语迟迟而出的惊喜之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

1. 3对话

公将战,曹刿请见。……(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庄公十年

“问”的主语“曹刿”承前省略。在他的问话中,“何以战”的主语应是与之对话的庄公,可补入“公”。“弗敢专也”的主语应是回答的主体庄公,可以填入“吾”。紧接着“对曰”的主语“曹刿”又省略了。再如:

晋侯观于宫府,见锺仪。……(  )问其族。(  )对曰:“(  )泠人也。”公曰:“(  )能乐乎?”(  )对曰:“(  )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成公九年

 不仅“曰”的主语承前省略,有时连谓语“曰”也省略了。在先秦诸子文章中,省略“曰”的情形很多。《左传》中偶或一有。

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子重使大宰伯州犁侍于王后。王曰:“骋而左右,何也?”曰:“召军史也。”“皆聚于中军矣。”曰:“合谋也。”“张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彻幕矣。”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曰:“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誓也。”“战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成公十六年

第一、二例中,鲁庄公与锺仪所说的话中,省略掉了“吾”,这与自述省略主语有些类似。

1. 4共喻

将食,(  )张,如厕,陷而卒。——成公十年

显然是肚子发胀了,省略的是一个共喻主语“肚子”。再如:

(  )雨雪,王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  )执鞭以出。——昭公十二年

第一个括号中应补入“天”,第二个补入“手”。

 

2谓语

谓语是句子中最为重要的成分,与主语和宾语不同,省略谓语的情况无论古今,在汉语中都是少见的。虽然如此,在古代汉语中仔细寻找,仍能发现个别谓语省略的地方。

2. 1承前

使士渥浊为大傅,使修范武子之法;(  )右行辛为司空,使修士蒍之法。——成公十八年

承前省略谓语“使”。再如:

郤子至,请伐齐,晋侯弗许;请以其私属(  ),又弗许。——宣公十七年

2. 2对话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隐公元年

“唯命”之后省略谓语“是听”,“唯命是听”这个习语在对话中只留下主语了。再如:

楚令尹子元欲蛊文夫人,为馆于其宫侧,而振《万》焉。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戎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  )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庄公二十八年

“而于未亡人之侧”一句显然缺少谓语,然而省略的是个什么谓语动词呢?这段话很长,通过分析,可以找出前面的“振”字,补在这里最为合适。还如:

对曰:“虽微先大夫有之,大夫命侧(  ),侧敢不义?侧亡君师,敢忘其死?”——成公十六年

根据下文,应在括号中补入“死”这个谓语,句子才能完整。

对话中有并列分句,后面分句谓语往往承接前面分句省略。

对曰:“……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庄公十年

2. 3共喻

晋车(  )七百乘,(  )韅、靷、鞅、靽。——僖公二十八年

这是一个十分奇特的句子,由于缺少前后两个谓语动词,造成此句十分费解。其实,这是一个共喻省略句,如果在“晋”“车”之间加上一个“拥有”作为谓语,在后四个字前加上“饰以”或“束有”此类动词,这个句子就十分豁朗了。再如:

雨雪,王(  )皮冠,(  )秦复陶,(  )翠被,(  )豹舄,执鞭以出。——昭公十二年

可在“皮冠”“秦复陶”“翠被”“豹舄”的前面,分别加上“戴”“穿”“披”“蹬”。这是《左传》中唯一的人物装束描写,通过对楚灵王从头到脚华丽服饰的刻画,他那悠然自得、不可一世的神态跃然纸上。

通过两个例子,似乎可以看到,在配饰上,由于不言自明,《左传》就省略了它们前面常规的动词。

2. 4互依

盟曰:“我无尔诈(  ),尔无我(  )虞。”——宣公十五年

前蒙后省略“虞”,后又承前省略“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