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现代文学史上的川瑞康成(转载)

(2018-03-24 17:12:05)
标签:

川瑞康成

日本文学

分类: 日本随笔
现代文学史上的川瑞康成
(美)唐纳德. 金著
         许金龙译

与日本传统紧密相连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川瑞康成(1899-1972)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个日本人。他获奖的那年是1968年,恰逢与明治维新同时开创的日本文学新时代迎来一百周年。毋容置疑,川瑞生活在现代社会,他的作品也只描绘现代日本人的生活。然而,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之所以把荣誉授予川瑞,却是因为他的作品与日本传统紧密相连。对于川瑞的获奖,日本人当然欢沁鼓舞,但对于这位连日本人也难以充分理解的作家在海外获得如此评价,也有不少人感到非常惊讶。在这以前的照片上,面对闪烁的闪光灯,川瑞宛如一只被惊吓的鹿儿,而现在,他却满面微笑地站在成群的摄影记者面前。然而,他的生命仅仅在4年之后就结束了。他没对任何人述说原因,独自选择了自杀。
性格内向的川瑞没有孤立于文坛喧嚣的潮流之外。外作家生涯的初期,川瑞归属于新感觉派。由于权力提倡新文学的主张,当时曾被认为是代表新感觉派的论客。此外,因为常年撰写文艺时评,他的褒贬甚至屡屡决定着新作家们的命运。战后,川瑞担任了十七年的日本笔会会长一职。在其晚年期间,曾两度在都知事选举中积极为候选者助选。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和文坛(有时是和政界)的密切联系,致使川瑞与发生在他周围的社会变动几乎毫无关联。
       少儿接连不断的悲剧经历,形成了川瑞的性格

对川瑞的性格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似乎是在他年少时相继发生的悲剧。川瑞的父亲在他二岁时死亡,母亲也在翌年逝去,因而小川瑞便被其祖父收养。然而1906年,也就是在川瑞七岁的年,祖母又撒手离开了人世。在这两年之后,川瑞仅有的姐姐也死去了,只剩下少年川瑞和祖父两人相依为命。在这以后,川瑞的一些亲戚接连死去,使得少年川瑞小小的年岁便被称为“参加葬礼的名人”。这个绰号,后来竟至成了初期作品的题名。由于不断参加葬礼,以致川瑞的仪态也不知不觉地开始变为符合葬仪的威严了。

       出色描绘了少年与弥留老人的《十六岁的日记》

在川瑞的作品中,最早执笔的恐怕就是《十六岁的日记》了。他在1925年写下的后记中表示,日记谢雨1914年,当11年后付印时,只稍微做了一些修改。川瑞写道,他是在伯父家整理物什时,才发现这些写在30页中学作文稿纸上的日记的。日记记录了1914年5月里的12天的情景,停笔于祖父去世前一周。川瑞在后记中写道:“当我发现这些日记时,感到最不可思议的,是日记里祖父的形象,比我记忆中的形象要难看。在那10年间,我的记忆不断地、彻底地冲刷着祖父的形象。”
在那之后,川瑞曾多次师徒忆起祖父最后的时日,但更能再现当时情景的,则是这部《十六岁的日记》。
研究者中有人对日记的文体进行了缜密的考察,最后断定川瑞的后记是谎言,认为日记可能是1925年,也就是川瑞成为职业作家以后创作的。支持这个观点的最大理由,就是与川瑞少年时代写下的其他作文相比,日记中没有了常见的那些陈词滥调。不过,且不论执笔时期如何,毋容置疑的是,《十六岁日记》出色地描绘了少年和弥留之际的老人。对于卧病在床还要不停说话的祖父,少年所抱有的怜爱以及不断生出的憎恨,通过细部准确的描述而绝妙地传达 ,这就成了近似于新感觉派的新鲜的文体,而有别于川瑞少年时代的那些规范文章。
     难以相信这是十四岁少年写出的简洁文章

在这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一下这段描写少年从学校归来时的情景。双目实名的祖父在病床上难以翻身,一直在盼望着孙子的归来,吩咐少年递过尿壶,再把自己的生殖器放入其中。
无奈之余,我只得撩起他的前襟,尽管不愿意,还是按他的要求做了。
“对上了吗?行了吧?我要尿了,不要紧吧。”难道他的身体已经感受不到自己的动作了吗?
“啊,啊,痛、痛啊!痛啊!啊、啊啊。”撒尿时他感到很疼痛。随着痛苦的叫喊,尿壶的壶底响起了山涧般清澈的流水声。
“啊,痛啊。”听着这难以忍受的痛苦叫喊,泪水溢满了我的眼睛。
茶水开了,我让他喝茶。这是粗茶,我仔细照料着他喝下了这茶水。罐骨毕现的面部,秃了多半的白发脑袋,哆嗦不停地皮包骨的双手,咕嘟咕嘟地每喝一口便要蠕动一下的鹤颈般的喉结。他喝了三杯茶。
显然,把老人小便比作山涧的水流声这种讽刺性比喻,表现了作者当时那过于激烈的体验。如上所述,少年与祖父所进行的对话是极为零碎的,但由于祖孙间的关系非常亲近,似乎也不需要更多地语言。而且,因为使用的是大阪方言,片断式的会话越发让人感受到了扣人心弦的力量。
一个实足年龄仅仅十四岁的少年,而且是受旧式文学影响极深的少年,竟然用如此简洁的文章描绘了唯一至亲的死亡,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不过,少年准备了一百页稿纸,相信“日记写道一百页,祖父就会得救。”等段落,确实存在着反映出无邪童心的真实。川瑞对原文的改动,或许超出了发表作品时所写的后记中所承认的程度。他在1948年的“后记之二”中表示,1925年(发表作品时)的后记,是“以小说的形式写成的”。不过,关于原文,川瑞的说明却是毫无变化——日记始终是在祖父的病床旁,以模仿写生文的形式写出的,当时丝毫没有发表的打算。总之,《十六岁的日记》被收入川瑞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