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于生活的俳句
(2008-12-03 20:07:35)
标签:
日本文学俳句 |
分类: 日本报刊杂志摘译 |
来源于生活的俳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初次拜读松尾芭蕉的作品,从而认识了这位十七世纪的日本俳坛元祖,译者是林林先生。记得是发表在一九八一年四月号的《世界文学》以及一九八三年九月出版的《外国诗》第一卷上,我至今还记得那些隽永流畅的短句,如:
“ 人们不见春光在,/ 镜里梅花开。
风摇芭蕉叶,/ 听雨落盆花。
白雪之下,/ 独活(土当归)冒出浅紫花。”
据林林先生介绍:“俳句是日本一种短体诗,由五,七,五共十七音写成,意含蓄,有余韵。但我只有很少的句才译为五,七,五三行,因外加一点较能达意传神。日语是复音,汉语是单音,汉字十七字,意思就会相对的增多。另外有的句,译以为是七个字,就觉得可以了。翻译俳句,如能以字面简练,句调和谐,传出它的神情,同时又注意符合原作的风格,那是应该可取的吧?”林林先生的话,使我在理解和试译俳句中得到很大的启发。
后来因学习日语需要,买了一本吉田精一主编的《标准国语辞典》(旺文社),发现其中收集的著名俳句与和歌比比皆是,而且每一句都用现代日语作了详细的解释,对想要研究和探讨俳句与和歌的读者来说真是雪中送炭。每一句俳句的末尾,都有简短的“季题”(或称“季语”),即为使读者理解俳句所列四季应时景物。我曾试译了一部分俳句,从中领略到不少乐趣。摘录如下:
一. 秋渐渐深矣,/ 知邻家以何为生? (松尾芭蕉)
(已经是深秋了,周围静静如也,邻居家鸦雀无声,一点声音也听不见。到底是谁住儿,他以什么为生?季题《秋深》秋,死前约半月所作)
(春天平静的海,夕阳渐渐下沉,海上林林的岛屿上灯火辉煌,多么美丽的夜景呀!季题《春之海》春)
“一.《菜甲》(四十号)
.浅草藻秋家,/ 化装广告队员的睫毛。 (绪方敬)
(* ‘秋家’是商号, ‘化装广告队员’指身穿奇装异服,一边奏乐一边沿街做广告宣传的人。--译者注)
.伸出的舌头,/ 任其裸露的曼珠沙华。 (古贺弘子)
化装广告队员在商业中存在,类似于一种小型祭典。钟声和鼓声勾起了人们的乡愁,并非仅仅是幼年时候的体验吧。这是以祈祷和礼赞为基础,隐约带有一点远古祖先祭典的色彩。在本句中, ‘秋家’和后面的 ‘睫毛’很好地凝缩了其快速感和紧张感。而只抓住将曼珠沙华 ‘任其裸露着’,直到让舌头伸出来是古代的贺岁句,与和歌相对而立,充分表达了俳谐的滑稽味趣,十分有有意思。
二.《花组》(冬号)
.世界上的战争,/ 不参加为妙 。 (吉岡美穗子)
.夏日不归的河川, / 与人同归的人。 (松原永名子)
第一次《花组奖》由老手吉岡获得,新人奖由松原获得。吉岡的俳句,是以所见过的世界战场为功绩吧?不,那是对所见到的事情畅所欲言,那是从初次见到的世界中感触到了自然与人类之间的所谓相同化的文化根源。松原的俳句比起其他的作品来,语言中漾溢着更多有趣和时髦的感觉,如特意将该句抽出的话。叙述得很平静,但是可以感觉到语言中好像有使人害怕的东西。读者的想像力如适当发挥的话就更好。
三.《连众》(四十四号)
.迷迷糊糊煮果酱, / 肩负热气球。 (松井康子)
.妈妈和未定的爸爸,/ 隐藏的恋慕。 (河濑芳子)
这是各种主张和作风的作家集中的场合。松井是最现代的诗作者,在这一句的构思上十分有趣。不仅是 ‘迷迷糊糊(地)’这上五音,而且到最后,以一句堪称现代主义作品的句子结尾,具有无穷的力量。河濑的作品也有这样寓意性的魅力。不得不承认她将人的一生或者半生的寓意,寓言用如此短的诗的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如该文作者谷口慎也所说,俳句是“对习惯化感觉的成果的思考,但是,这种习惯化是基于种子,发芽,成长发育,凋落,然后再次进入种子的循环过程这样一种农耕的风土人情中的,根据我国的历史和文化的传统所规定的东西。”他还说:“ 再说在种子,发芽,成长发育,凋落所谓四季的循环中养育起来的我们以及我们的语言。作为今天生存着的我们这些实际上的(俳句)作者,对于俨然经历的事实,的确是一个应该如何面对的问题。这是一个古老的,但又是新的问题。”
如上所述,我们看到现代人写的俳句已经跳出了传统的风花雪月的范畴,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所表现的对象有商家,有战争,还有现实生活中的凡人俗事。写俳句的有作家,有诗人,也有其他各行各业的人。且不说这些俳句的艺术性如何,单凭这些俳句反映了现代人的思想和生活,那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们期待着看到更多美好的俳句出现在日本文坛上。
另外,我觉得俳句短小精悍,意味深长,非常适合于中老年人,特别是一些正在学习日语的人阅读和欣赏,而且可以与唐诗和宋词作比较,细细品味,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增加生活的乐趣。
最后,我以一幅对联作为本文的结束:
芭蕉杜甫春秋赋,/ 俳句唐诗源流长。/ 横批:日中诗共赏
(*芭蕉有一句俳句名为“忆老杜”:西风拂髭肘,/ 感叹秋深者谁子?。此作与杜甫《白帝城最高楼》“杖黎叹世者谁子”句有关。--摘自林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