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亲子共赏”到“亲子共读”
——读曹保印《陪孩子看电影吧》
□ 朱永新
http://jysb.shuren100.com/2010-06/02/content_21238.html

作为一个男人,生命中有两件事情是非常关键的:成为父亲和失去父亲。成为父亲是人生的第一次历练,这个时候,他会体验心理的断乳,认识到他的生命不再仅仅属于他自己,他会更加富有责任感,觉得自己开始真正长大。而失去父亲则是人生的第二次历练,他会体验生命的断乳,觉得自己是一个家庭的顶梁柱,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男人。
保印的两次历练是倒过来的。他幼年丧父,所以对亲子关系特别敏感和珍惜;他中年得女,所以对女儿特别钟爱而骄傲。自从有了女儿曹天健(乳名天天),保印似乎换了一个人,他对生命的珍爱、对教育的关注、对儿童的研究,似乎更加自觉、执著,也更加严肃、认真了。
作为长年编辑、写作和研究新闻评论的职业新闻评论人,保印更习惯于“批判性思索”。这种职业习惯,让他凡事都要而且喜欢辩三分,也就是“较真儿”。
这样的思考,让他经常发现一些教育的真谛,发现一些别人经常忽略的问题。如关于电影的教育意义与价值。他告诉我,电影对儿童和青少年造成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一部电影的影响有时候甚至会超过一本书。
为此,他用反省的方法,比较深入地研究了自己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所看的电影,发现不仅没有一部是真正的儿童电影,而且多是战争片、暴力片,甚至是恐怖片。
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在正式电影放映前加映的科教片《热风是怎样形成的》,至今依然给保印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样的科教片在当时就不多,现在更是完全消失了。这是科教片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如果能用科教片的形式,向儿童和青少年讲解知识,我相信,它的效果一定比教师捧着书本讲更好。
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本书,是保印努力的初步成果。他用爱家、爱朋友、爱生命、爱追梦、爱青春为主题,全面介绍了20部世界经典儿童电影。我注意到,他是以儿童为中心来判断电影的价值的,而这些电影涉及了人类所有最美好的价值与情感,如生命、友谊、理想、青春、诚信、合作、承诺、正义、善良、勇敢、公平、公正等。
保印选择的这些儿童电影之所以是经典,而且是世界儿童经典,自然首先是因为它们所承载的价值是经典的,是儿童的,是人性的,是具有普遍价值的,如《绿野仙踪》承载的热爱家庭的价值,《夏洛的网》承载的合作、诚信、友谊的价值,《导盲犬小Q》承载的热爱生命的价值,《放牛班的春天》承载的对“问题儿童”不放弃、不抛弃,坚信奇迹会发生的爱的价值,《狗脸的岁月》和《千与千寻》承载的热爱青春的价值等。除此之外,才是电影的表现形式本身。
与那些承载这些价值与情感的书籍一样,这些电影,不仅孩子需要,成年人同样需要。这些年在推广儿童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遗憾地发现,中国儿童极其缺乏这些充盈着人类最美好的价值与情感的营养,中国孩子的父母、教师也同样缺乏这些营养。而我们的电影,就更加没有这样的文化自觉。中国的电影工作者事实上也缺乏这些营养,有人认为我们的一些大牌导演,充其量不过是“肢体导演”,在那些场面壮观、制作精良的电影后面,缺少的就是灵魂,缺少的就是价值引领。但是,儿童的健康成长,真的离不开这些价值,也真的离不开这些承载着普遍价值的电影艺术作品。
因此,保印的书,就不仅是一部简单的电影导游,而是价值熏陶。如果我们的父母能够像保印一样,从家庭教育的角度,重新欣赏、解读这些电影,必将会有许多新的重要发现。保印告诉我,除了为天天的成长外,让他沉下心来努力写好这本书的主要动因,还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他希望能有更多的父母、教师甚至全社会,意识到这些世界经典儿童电影所承载的价值与情感的重要性,并自觉用他们去教育、引导和影响孩子,使他们的身心能真正健康地成长。因为,就当前而言,由于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在很多中国孩子身上,像诚信、合作、善良、勇敢、公平、公正,像热爱家庭、敬畏生命、追求正义等价值已经离我们远去。
第二,他希望通过“亲子共赏”的形式,丰富儿童和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使他们的视野更开阔、思想更敏锐、眼界更高远;增进他们的身体健康,使他们能从高高的作业堆里抬起头来,偶尔解脱一下,轻松轻松;增进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制造父母和孩子能聊得来、聊得轻松愉快、聊得有价值有意义的共同话题,进而使家庭气氛更加温馨,也可以使孩子与父母互相增进了解与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苦恼于和孩子无话可说,却又不知道原因到底在哪里,自己又该怎么做。而一旦父母和孩子无话可说,或者“话不投机”说几句话就觉得多,那么,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就很难开展。在美国,很多家庭有传统的周末保留节目,如看音乐电影《夏洛的网》,这一点就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我们的很多家庭也有这种好传统,那么整个中国教育都可能会有所改观。
我主持的新教育实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我们认为,如果没有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共同阅读,他们很可能就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因为他们没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其实,“亲子共赏”就是“亲子共读”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因为这些世界经典儿童电影,大部分是根据经典的儿童读物改编的。比如《再见了,可鲁》《绿野仙踪》《夏洛的网》等。欣赏这些电影,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优秀的儿童读物,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走进儿童经典读物。
事实上,的确有许多孩子就是因为喜欢上了这些世界经典儿童电影,转而想阅读和这些电影有关的图书和文学作品,从而慢慢地热爱读书的。在这本书中,保印也非常自觉地结合具体的电影,向孩子们推荐了很多好书,尤其是那些经典原作。在视觉主导的文化时代,很多人正是在看了电影之后,才去阅读和电影相关的图书的。往往随着某一部电影的热播,同名图书总是会有非常不错的销量。我们也不妨利用这个时尚的规律,让孩子们真正地从“亲子共赏”走向“亲子共读”。
当然,与所有的书目选择一样,选什么总是非常困难的,而且也总是众说纷纭。电影的选择也是如此。保印书中所选择和解读的20部电影,虽然是他用心研究并且综合了很多读者和网友意见的成果,但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完善的空间,并不一定就已经囊括了最好最适合儿童的电影,可能会有一些疏漏。但是这样的努力是值得褒扬的,希望他继续努力,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一部父母与孩子的重要读本。
尤其需要提出的是,与我们选择学生读物时出现的窘境一样,我们民族自己的原创作品始终太少。这本书虽然选择了国产动画片《宝莲灯》,而且是唯一一部入选的中国儿童电影。但是坦率地说,它离“世界经典儿童电影”,还有不小的距离。写这个序言的时候,正是《阿凡达》在中国影院全线飘红、一票难求的时刻。心中的情感非常复杂。我衷心希望我国的电影工作者能够不断努力,用心为孩子们拍一些富有真正的教育价值与情感的好电影,也希望保印再出的书中有朝一日能够出现更多好的国产原创经典儿童电影作品。
(作者系“新教育实验”发起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