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印:用好的创意把庙会打造成“嘉年华”
(2010-02-19 23:48:18)
标签:
北京过年庙会创意嘉年华娱乐盛会厂甸地坛大观园红楼经营运营杂谈 |
用好的创意把庙会打造成“嘉年华”
2月19日 《新京报》社论
执笔:曹保印
网址:http://comment.bjnews.com.cn/2010/0219/18922.shtml
随着厂甸庙会、大观园红楼庙会的闭幕,北京的传统老庙会、洋庙会也进入了倒计时,至明日,除石景山游乐园的北京洋庙会外,所有的庙会都将闭幕。
观察连日来京城媒体对各庙会的报道,可以发现这样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在热热闹闹的背后,庙会的吸引力呈现出下降趋势,不但很多市民对庙会的秩序,文化氛围,商品价格、品种与质量,门票等多有微词,部分庙会的商户也因生意清淡而颇为不满,请求组委会降租金。组委会则称,生意的赔与赚都是市场行为,“既然商户签了字,就等于认可”。
首先要说明的是,在庙会里设摊经营,难免有赔有赚,况且双方有协议书,并在自愿的情况下签字,商户应该对经营结果承担责任。世界上没有只赚不赔的生意。但是,庙会对人们的吸引力在减弱,有些商户经营情况不理想,这种结果谁也不希望发生,那么反思现在的庙会运营机制,也实在很必要。
作为中国民间所特有的年俗,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其形成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原因,历史上的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庙会不断被注入新的元素,如增加娱乐性活动等,从而成为中国人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之一。中国的庙会译成英文就是Carnival(“嘉年华”),也就是“公众娱乐盛会”。
然而,观察北京的庙会,无论是传统老庙会,还是现代洋庙会,它们离“公众娱乐盛会”都有不小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节场”的水平。但问题是,今天庙会上的商品,日常生活中都可以买到,而且品种更丰富、价格更低廉、质量更有保证,所以逛庙会者大多不为吃什么、买什么,而更在意看什么、玩什么。
早在2006年,就有专家指出:“京城庙会近几年虽已成气候,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远不尽如人意,传统庙会正面临严峻考验。”与之相比,据统计,一个环球嘉年华在北京经营一个多月的收入,抵得上北京所有庙会一年的收入。这种对比说明,怎样把北京的庙会打造成各具特色的“嘉年华”,需要政府、公众、商家等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才能绘就的饱含传统之韵、时代之风的民俗画卷。
就庙会组织者而言,不能仅仅着眼于短期的经济效益,不能保守于传统的庙会形式,而更要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开门办庙会,通过好的创意,增进创新性,使庙会的生命之树常青。这也才是符合经济规律的做法。只有庙会的魅力常存,才能吸引更多人逛庙会,实现逛庙会者、商户、组织者等多方面的共赢。否则,一旦庙会的吸引力持续下降,则其结果必然是各方都不希望看到的共输。
根据2005年颁布的《北京市大型活动管理条例
》,从2006年起,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不再扮演庙会主办方的角方,而全部转为有独立法人资格、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和资质的公司。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对庙会的组织和管理彻底放手,特别是在庙会的创意性上,不仅要鼓励商户“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还应在不影响市场主体经营权的前提下,积极介入,通过增强开放性、公益性、平民性等手段,使庙会成为一年一度的公众娱乐盛会。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像庙会这种春节所特有的民间经济和娱乐形式,要特别注重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年轻一代的感受。为此,在庙会的创意上,就需要将其固有的文化内涵与现代人的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接轨,突出时代性、参与性、互动性、趣味性,让他们通过逛庙会享受生活、舒缓压力、放松自我。
相关报道见A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