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考察笔记三:这里的孩子还在板房中上课

(2009-10-11 00:41:58)
标签:

地震

教育

农村中小学

文县

灾区

重建

板房

儿童

捐款

贫困

公益

国旗

这里的孩子还在板房中上课

 

曹保印

 

在9月29日的地震灾区重建考察途中,我和另外4位志愿者朋友,来到了这所学校——甘肃省文县铁楼藏族乡李家坝小学。

考察笔记三:这里的孩子还在板房中上课

(我与村民在校门前的合影)

这是一所深山里的学校,学校门口是一道急流,但水很清,是那种掬起来就可以喝的、真正的山泉。应该说,学校周围的风景都很美,树上结满了果子,树丛里偶尔还能看到漂亮的山鸡,林业保护站的站长说,野猪有时候会成群地出没。

然而,这些美景没有吸引我们,吸引了我们的,是这所美景中的一所破烂不堪的小学校。真的,它太破了,破得让人心惊,那校门,那围墙,那教室,那口钟,那厕所,还有那长满了野草的校园地面……尽管,板房教室很新。

校门有一种古老的味道,应该有些年头了,看那破旧的门楣、门板就知道了。我们进去的时候,校门敞开着,老师和学生都在上课。

站在校园里,我的心有些疼,那道在地震中被破坏得到处是裂缝的泥围墙,实在令人心惊,要知道,有那么多小小的孩子,会经常在围墙周围玩儿。而学校里惟一的厕所,就在围墙和破旧教室组成的角落里。厕所是旱厕,卫生状况可想而知,危险状况也可想而知,因为在这里上课的,都是一二三年级的孩子。

考察笔记三:这里的孩子还在板房中上课

(震裂的教室墙体,围墙也如是)

教室的破烂程度,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我真的没有想到,在这么美的大山里,还会有这样的教室!教室的门很破,墙很破,地很破,窗很破,黑板很破,由于学生已经不在里面上课,所以,只有几张破桌椅,孤零零地躲在一边。

当我抬起头来,我看到,教室的屋顶有无数个窟窿,阳光透过窟窿照进来,明亮虽然明亮,但却像利箭一样,刺得人心越来越疼。可是,在地震之前,孩子们就是这里上课的,也正是在这里,传出了他们天使般的琅琅读书声……

考察笔记三:这里的孩子还在板房中上课

(教室的屋顶)

站在黑板前,我请同行的一位志愿者——上海电视台的编导舒克,帮我拍了一张照片。作为记者,我曾去过很多农村学校;作为作家,我曾去过很多农民工子弟学校。然而,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教室,它破得已经不能称为房子,危险得几乎随时都会发生悲剧。在我的记忆中,好多年前,我只是在洛阳的一次采访中,在学校里见过这样的房子,它的屋顶也有一个窟窿,是教师的办公室和宿舍。

考察笔记三:这里的孩子还在板房中上课

(我在已成危房的教室里)

然而,教室的门是开着的,可以想象,下课之后,肯定会有天真的孩子,跑到这里玩,躲猫猫,老鹰捉小鸡……就是站在教室里时,我突然想,也许,这样的危房,是一个真正的大老鹰,它每时每刻都虎视眈眈地盯着孩子们,而教室的门和窗,就是那一张令人不敢想下去的虎口。

地震的时候,那么多的教室倒了,那么多天使一样的孩子,被埋进了废墟里,失去了花儿一样的生命。为什么?我想,不管有些人如何否认教室的建筑质量,就我的实地考察而言,教室的建筑质量不过关,肯定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如果……如果……如果这里的震能也有北川、汶川那么大,那么,这里的悲剧也许会更悲,这里的惨剧也许会更惨。有些人,否认的话,真能说出口?

一口钟,挂在老教室的屋檐下,生满了铁锈。实际上,这不能称为钟,而只是一圈能发生声响的铁。这样的“上下课铃”,我见到了很多,我小时候的学校里,也是这样的钟。可那是我小时候呀,离现在有将近三十年了!当城市的许多学校,已经开始用世界经典音乐,代替单调的上下课铃声时,城市里的孩子们会不会想到,在自己的国家里,在自己曾经游玩过的景区里,还有这样的“铃”?

考察笔记三:这里的孩子还在板房中上课

(上下课的“钟”)

与破旧的校门、围墙、教室、老钟、厕所……相比,由深圳援建的板房,倒是非常新,甚至新得有些刺眼。这是地震灾区常见的板房,这所小小的学校里,有三间这样的板房,两间是教室,一间是教师的办公室。孩子们在板房里上着课,每一个脸蛋都是那么天使,那么令人心疼。这些孩子,和我们的孩子没有不同。

给他们上课的是两位老师,一位年轻一些,一位年老一些,他们是学校的全部老师,不到二十个孩子,分成了一二三年级,其中二年级和三年级都分别只有两个孩子。下课后,他们排成了队,第一排长长的,第二排、第三排都短短的。他们唱歌,他们向国旗敬礼,他们看着我们笑,他们拉着我们的手……

考察笔记三:这里的孩子还在板房中上课

(与我同行的志愿者之一、上海电视台编导舒克和孩子们)

那面鲜红的国旗,就在板房的一角,迎风飘扬。再过几天,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大庆了,所以,看着这面国旗,我一时说不清自己心里是什么滋味。在一个破旧的、随时会倒塌的学校围墙里,在破旧的、随时会发生危险的教室前,在很快就要冬天了,但并没有任何保暖设备的板房面前,我眼前的这面鲜红的国旗,飘扬着,飘扬着,每一天,天使一样的孩子们,都会向它举起真诚的手……敬礼!

考察笔记三:这里的孩子还在板房中上课

(学校里飘扬的国旗)

在这个学校里,我请两位老师之一的觉新老师,推荐了一位“最穷最苦”的孩子,准备由我的一位好朋友资助他的生活,直到18岁。随后,我又在觉新老师的陪同下,考察了这个孩子的家。关于这个故事,我会随后再详细写出来。实际上,我非常清楚,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最穷最苦”,从他们穿的衣服上,就可以看出来,从他们那缺乏营养的面容上就可以看出来。

我很惭愧,自己没有更多的钱,去一一资助他们,而只能更多地牵线搭桥,请有爱心的朋友们和他们结对子。不过,和我同行的汪永晨老师,又一次代表她作为召集人的绿家园民间环保组织,给这所学校捐赠了每年400元的订报款。这些钱虽然并不多,也只能订两份报刊,但也许,它是给孩子们一个看山外世界的窗口。我和汪老师都想捐更多的钱,但是,我们心有余,而力不足。

考察笔记三:这里的孩子还在板房中上课

(给孩子们捐订阅报刊的钱)

在地震灾区考察的日子里,包括在此之前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的信息,许多受到政府、媒体高度关注的灾区,学校建得非常漂亮,有的甚至花费了上亿元的资金,比大城市的有的公办学校还漂亮,还豪华。这当然是一件好事,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我多么希望,在这些贫困的地方,在这些曾被灾难伤害的地方,最漂亮的建筑就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就是学校,最安全的堡垒就是学校!

可是,望着这些依然还在板房里上学的孩子,望着这些依然还在危墙之下奔跑的孩子,望着这些依然还在危房里玩游戏的孩子,望着校园里那些野花野草,我却忍不住想,哪怕这些孩子就像野花野草一样,我们也需要给他们一些阳光,一些雨露吧?那些援建灾区的资金,为什么就不能拔那么一点点,为同样是地震灾区里的这些孩子,建一所稍好一点的学校呢,让他们不至于在寒冷的冬天,依然在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的板房里上课,依然在危墙的包围下向国旗敬礼……

我知道——这是媒体的公开报道,还有那么多民众的爱心捐款,没有被花出去,还存在这个那个的账户里……难道,掌管这些钱的人,真的不知道,在地震灾区里,在这样的深山里,还有这样破、这样险的学校?应该会知道的吧,不然的话,这里也不会有援建的板房呀!可既然知道,又为什么不来呢……

谁能回答我?

 

2009年10月11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