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振凯:因责任而揭开伤疤——因《草根儿》而写

(2009-06-03 18:10:01)
标签:

农村

农民

农民工

儿童

小说

书评

杂谈

转自陈振凯的博客:http://blog.people.com.cn/blog/c10/s292477,w1243819321096957

按:

---------------------

30号参加“首届中国—印度论坛”,会议总主持人曹保印拿给我一本书。这是过年时,他答应要给我的签名作——《草根儿》。

《草根儿》,是他第一部关注农民工子女的长篇小说,也是国内第一部。

曹是我同县老乡,又是媒体同仁,其供职于《新京报》(其为该报资深编辑、《社论来信》版编辑,《评论周刊》编辑,受评论周刊影响,我报《记者观察》版的策划定位,曾与之有类似处),又是我的新闻启蒙老师,加上他还是一个关注农村(儿童)的作家,诸多因素,让我对他印象很好,故而乐于接近。

拿来《草根儿》,很快读完。

有话想说。

 

因责任而揭开伤疤

——因《草根儿》而写

 

陈振凯(《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陈振凯:因责任而揭开伤疤——因《草根儿》而写

 

进城,一段苦路

这是一个农民进城的时代。农民身肩全家人幸福重托,上路,来到城市,却只能,两手空空,满眼黑洞洞的未来。他们所有,唯是力气,加上脆弱生命。

我的中学同学,余,他弟弟去年落下残疾——于他谋生的建筑工地,钢筋坠下,打在他身上。命,保住了。下体却没了知觉——因泌尿系统出了障碍,他去另外一个世界,是几年内的事,医生说。

源于一系列不需列举的缘故,看到《草根儿》,第一眼,便是亲切。

我知道,自个就是草根儿,是蚂蚱。而我很多的表弟、表妹、侄子、侄女,也都是。《草根儿》主人公,是个儿童,家住“秋后”(村名),名为蚂蚱。“秋后的蚂蚱”,后半句是“蹦跶不多远了”。是啊,他们所拥有,只是田野,及将临的寒冷冬季。当看到蚂蚱在镇上被车撞倒,瞬间,记忆拉回童年——

 

蚂蚱,另外一个

另外一个蚂蚱——我也曾被车撞倒。大约小学四年级,那应该是第二次进县城。在县城东关一条路上,和长我几岁的堂哥,战战兢兢地过路。突然,我被撞倒在地——一辆没看清样子的自行车,主人没有停下,继续前行。堂哥拉起我,就像多年前我被他从池塘里拉起。

我拍拍土,发现袖子肘部的补丁,彼时是那样抢眼——在村里,是不曾意识过的。后来,我很少向人提起自己被撞倒在地,觉得很不光彩,觉出身为农村人的压抑。

看到《草根儿》里,蚂蚱被撞,鼻子都流血,我意识到:童年,自己也是一只蚂蚱。小时候,自己喜欢的几样动物中,就有蚂蚱,这种蹦跶不了多远,始终难以离开田地的昆虫。

 

农村,在不一样

《草根儿》里,农村人是善良、淳朴,容易相信人。是的,这是农民进城之前和进城之后一阵子的样子。

如果,他们一辈子要生活在农村,他们很可能会一辈子淳朴。而,到了城市,经受了太多的白眼,看到了太多的诱惑,体味了人间巨大的落差,那种淳朴,便会很快滋生出“仇恨”和对抗。

市场经济来了,当农民开始进城,农村很多事情在变。“致富”成为很多人的唯一目标,越快致富越好,它代替了所有——甚至孝悌。

为了儿子们没有负担,过上更好的日子,村中老人,开始“自愿”地住在“田间地头一间房”。有个别年幼(是的,年幼)的女孩,出去打工后,迅速(是的,迅速)地走上不该走的路,“也不知道跟谁学的”。而在家里看起来很老实的男子,在工地上学会了偷东西,老板的钳子、板子、铁锹,都被偷走换钱。

在几年前,我看到安徽某村被冠以“小偷村”之名,心中被刀点般的伤痛——这个村所在的县,曾是历史上几个大儒的老家。当儒,越来越多地离开生活,离开农村,农村的精神归依,或许正在变成——致富。难道,真的是“笑贫不笑娼”?

 

留守,苦也在村

为了致富,当然,是“为了给小孩交学费”,我的小姨和姨夫,双双去南方打工,甚至两三年不回家一趟。然而,等他们回家时,他们的小儿子,我的表弟,已然是“管不了了”——偷东西、打架、逃学、早恋……这不是他的错,是这个时代。

他曾是那样的可爱和听话。而现在,他暴戾,他自私,他无端地朝着自己的母亲发火,他觉得父母都不爱他。

“留守儿童”烙下的印记,将是一代人一辈子的痛。童年,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草根儿》写得更多的,是农村人在城里的苦。同时,他们的后代,不能幸运地到父母打工城市读书的留守儿童,在农村,同样是苦——一部《伤村》,对这种苦进行了描写。

 

作家,关注农村

我读到的第一个关注农村的作家,是路遥。他的长篇和中篇,我都爱看,尤其是《平凡的世界》。路遥关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状态。从农村,到路上,再到城市,再返乡,每一步,对于农民,都是苦的。

而《草根儿》这部作品,是我最近看到一部,“生为农民之子,为父兄而歌”的作品。从农村到城市,这段路上,注定要有一系列的作品铺成。

《草根儿》一作,除两处情节(其中一处,讲农村小学里,学生们向老师菊儿鲜花,说“我爱你”。我知道,豫东的乡村人羞怯表达“爱”,这种情节,比较像国外的电影镜头。当然,艺术作品,和生活是不完全一样。另一处,写政府门口的警卫人员,他们拿着带刺刀的武器。就个人言,是没见过这种场景,所见,至多不过是配枪的武警,没见过枪上还有刺刀。),我认为“有点过”外,整体我很喜欢!

尤其是看过了开头,逐步进入其中情节,便是欲罢不能。

 

名字,让人亲切

我喜欢里面的人物名字:蚂蚱、石头、山子、三虫、杏儿、菊儿、烧鸡王……

甚至,里面的狗,“兔子”和“好汉”,都让我想到很多。我的童年,由很多蚂蚱陪着度过。“山子”这名,在我们村就能找到一大堆:河山、铁山、金山、银山等等。杏儿、菊儿更不用说了,我的堂姐,就有一个叫冬菊的。

关于狗,我小时候极为喜欢。“兔子”让我想起我的“阿笨”——现在,我还会想到,它是那样的可爱,它因吃到鼠药而死,这让我极为难受。而“好汉”,这名字,多么的天然,淳朴。

 

农民与土狗的和谐

《草根儿》里,农村人与狗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融洽的。

当然,狗是土狗,是流浪狗,而不是警犬和京巴。这种融洽,让人看到温暖,跨越人和动物界限的温暖。农村人与农村人之间,也更多的是融洽。

他们被生活的梦想放逐在城市,在高楼林立的街头,他们如此的孤单,而只有相互抱团,才能感到些许的温暖。而,这温暖,被现实的寒冷所击碎。

这寒冷,是由部分城里人所带来的。从来到镇上,蚂蚱被撞伤开始,农村人和部分城里人之间,便发生一些列地矛盾冲突。和城市人之间,更多的是对立,一种因“不尊重”而产生的对立——故事大概有对城乡二元对立的极大讽刺。

同时,农村人和部分农村人(保安)之间,似乎也有冲突,只是这冲突貌似是可以调和——当被蚂蚱爸爸打伤的保安说,是自己摔伤时,便有这种隐喻吧。

 

尊重,不尊重

故事,在一个个不尊重中展开,又在不得不尊重中收场。

故事的重要展开地,省城某民办医院。其副院长,先是不尊重农民工的劳动,不给他们应得的工钱,甚至不给他们开饭。更甚至,他不尊重生命,蚂蚱的妈妈,因为这种不尊重而永远离开世界——看到这段故事,笔者升起莫名的无力感:人是那样脆弱,而弱者更是如此更是不堪一击——风雨、亵渎,然后,人就不得不死掉。

城市户口对农村户口的不尊重。当,农民工子弟,在街头流浪,城市的小学校长,竟然也如此的无力,他们“根据规定”,竟然丝毫帮不了求知若渴的农村娃。当制度,伤害了很多人,这制度,必将遭到质疑。

 

爆发,矛盾点燃

文中提到,大楼被农人盖起,粮食为农人所种,街道由农人打扫,然而农人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丝毫尊重。这种积郁,这种让人透不过气的积郁,必然会爆发。

爆发了,而同时,警察和保安也出现了。不用讳言,警察和保安,有时需要在痛苦中,执行一些并不光彩的角色。

那场在医院的爆发,蚂蚱爸爸不惜受伤,也要跳出墙头。似乎隐喻了“GBMF”的意味。这是一种值得人们详视的力量。

尊重,尊重。它不该是富人、达官才能享有的奢侈品。它该是每个人都可以平等呼吸的空气。可,为什么,在这个时代的中国,民工和部分城里人之间的尊重,却是一种稀缺。

因为一种信念,越来越多人看到,人和人之间,是该平等,人和人的平视,是最美好的感受。

 

很短的一则故事

多年前,看到一则故事。

说一个黑人坐上公汽,满车的白人投以鄙夷的目光。而只有一个白人小女孩对他微笑,示以友好。后来,警察在下车时抓到这个黑人,从他身上搜出炸弹。很多人自以为尊贵的白人们并不知道,是那个小女孩的微笑,救了全车的人,那个微不足道的微笑,使那个黑人一瞬间被打动,计划引爆炸弹的手收住了。

有时候,人们(弱者)所需要得到的尊重,是那样的简单和微小。

在中国,没有白人、黑人、棕色人、红色人,更多的是黄皮肤、黑头发的黄种人。同种肤色间,人与人之间,足够的尊重,或许做到并不难。

人和人之间,确是该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正如,《草根儿》的故事结尾一样,村人们,又回到了“秋后”(村名),在过年的祥和气氛中,再次体会了幸福和希望。当然,这是很多人想看到的。

然而,他们年后,还将进城,还将面临更多的苦,甚至如同蚂蚱妈妈一样,要付出生命——死,对于他们来说,是太容易的事:煤窑爆炸可死,黑砖窑做工可死,钢水流淌可死,钢筋坠落可死,毒气中毒可得职业病而死……

 

源于责任,关注痛

而,这是这个时代的所必然经历的痛吧。有谁,有谁?在关注这痛?

记者、作家,更多的人。

他们会用心去感受,用笔去记录,用行动去减少,这痛。很好,很好,《草根儿》作为一部长篇小说,关注了这痛中的一部分。

关注痛,扒开社会的衣裳,让人看到华丽衣服下,同样有创伤,引起更多人关注。

当这创伤见得阳光,找到医生,得以疗养,这社会或许就会更健康。少一处伤,就健康一步。而,揭开这伤疤,给人看,大概是——

源于责任。(揭开伤疤,是为病人好。)

正如《草根儿》作者曹保印,所供职的《新京报》的口号语所言——“品质源于责任”。因责任而工作,该是一种幸福。赢得荣誉的品质,源于责任。得到尊重,是因为品质。

获得人尊重,首先,要尊重人——是的,人。

不管是报纸,还是人,是达官,还是百姓。莫过于此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