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非认识,不敬畏:从小鸟的放飞与小鸡的死亡说起

(2009-05-14 02:45:37)
标签:

家庭教育

生命教育

青少年自杀

幼儿教育

育儿

生命:非认识,不敬畏

——从小鸟的放飞与小鸡的死亡说起

 

曹保印

 

生命:非认识,不敬畏:从小鸟的放飞与小鸡的死亡说起

(女儿的宠物之一:小白兔)

 

  春末夏初,满目新绿,鸟语花香,勃勃的生机无处不在。这是生命中最美的季节。对儿童来说,尤其是对幼儿来说,这因而也是认识生命的最佳季节。

  认识生命,该从哪里开始?从我的观察和研究看,也许可以从一棵新芽、一朵新花、一条小虫、一只小鸡、一个小兔子、一只蚂蚁等小型或微型生命体开始,既让孩子直观感受植物的生命,也让孩子直观感受昆虫、动物的生命。这种真切的直观感受——喜怒哀乐,就是幼儿认识生命和整个生命世界的开始。

春末的一天,在小区附近的早市上,妻子给22个月大的女儿天天,买了一只小鸟。提着小小的鸟笼,女儿的脸上开了花,刚一进门,她就“爸爸、鸟鸟,爸爸、鸟鸟”地大声叫,让我马上去看她的小鸟。这是一只灰色、长尾巴的小鸟,虽不知它是什么鸟,但叫声却十分悦耳动听。听妻子讲完买鸟的经过,我判断,这应该是一只被卖鸟人捕来的野鸟,它在鸟笼里的惊恐不已,就是证明。

 整整一天,女儿的兴奋都被小鸟点燃着:吃饭时,她要和小鸟一起吃,小鸟先吃她后吃;外出时,她要提着小鸟一起玩儿,别的小朋友只能看不能摸,就算看也只能远看,不能近看;睡觉时,她要和小鸟一起睡,好说歹说,才勉强同意把鸟笼放在床脚妈妈的梳妆台上。刚睡醒,马上就“鸟鸟、鸟鸟”地到处找。

 我观察着女儿,深知她的这种兴奋,源于对新鲜事物的天然热爱,而重要的是,这个新鲜事物名叫生命——一只小野鸟的、鲜活的生命。在我的家里,鸟儿其实不少,有毛绒的、木头的、陶磁的、塑料的,当然也有画上的,动画片里鸟儿更是常见。然而,只有对这只有着鲜活生命的小野鸟,女儿的兴奋才被持续点燃。小鸟在她耳边鸣叫,她也不时抚摸小鸟的羽毛,还抓了小米、饼干喂它。

显然,对真实的生命体与虚幻的生命体,幼儿完全分辨得出,并且十分热情地享受真实生命带给自己的巨大乐趣。这种乐趣,是任何玩具都无法激发的。

然而,在第二天的傍晚,我们还是提着鸟笼,来到小区楼下,准备放生这只小野鸟。正式放生前,我和妻子分别给女儿讲了许多道理,告诉她鸟儿属于自由的天空,大树才是它真正的家,鸟妈妈还在等着小鸟回家等等。最后,当女儿似懂非懂地点头同意,并明确发出“呀”——这是她表示同意的用词——的指示后,我打开了鸟笼……一眨眼间,小野鸟钻出鸟笼,飞上了旁边的一棵小树。

不知道是因为天黑了,还是有一种奇妙的缘分在,这只小野鸟在枝叶繁茂的小树上,停留了七八分钟,以至于我有机会抱着女儿,让她近距离细细欣赏小野鸟在枝叶间蹦蹦跳跳的自由美、自然美。与此同时,我悄声告诉她:“瞧,小鸟多快乐!小树喜欢小鸟,小鸟也喜欢小树!”当小鸟真的发出重获自由的快乐鸣叫时,我又悄声对女儿说:“听,小鸟在感谢你!它在说,谢谢你,天天!”

小野鸟最终还是飞走了,飞向茫茫夜色。当再也看不到“鸟鸟”时,天天委屈得哭了,她指着空空的鸟笼,一个劲儿地说:“鸟鸟,鸟鸟……”毕竟,她才刚刚22个月!我和妻子向她讲的大道理,对她来说,大得一时无法理解。

“鸟鸟找妈妈去了。”妻子安慰女儿说,“明天再给你买一只更好看的。”

“呀!”终于,女儿郑重地点了点头,提着空鸟笼,一路难过着回家了。

妻子没骗女儿。第三天早晨,她果然买了一只更好看的“鸟鸟”——一只鹅黄色、毛绒绒、两条小短腿、一个小黄嘴、叽叽叽叫个不停的小鸡!小鸡的到来,又一次让女儿兴奋起来,发生在小鸟身上的故事,自然地在小鸡身上重演。当然,女儿知道这是“鸡”,不是“鸟鸟”。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她的快乐,和她从真实生命体上感受到的兴奋。小米、饼干,还有水……女儿享受地喂着小鸡。

当天下午,围绕着这只小鸡,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邻居家和女儿年龄相仿的小男孩洋洋,到我家里玩儿,很自然地,他也被小鸡刺激得兴奋起来。一开始,他和天天一起玩小鸡,摸摸它,喂喂食,两个人玩得很开心。可是,在他要回家时,却非要把小鸡连同装它的纸箱一起抱走。天天当然不干了!于是,两个人争夺起纸箱来,争来夺去,尽管天天败下阵来,可两个小家伙却都哭了。

小鸡身上那种温温的、暖暖的、绒绒的手感,哪个孩子不喜欢?轻轻抚摸着它,该是多么巨大的精神享受啊!实际上,也正是通过这种细微的、温暖的手感,孩子真切感受着真实生命体的温度。生命,就这样被细微的温度表达着、象征着,它因温度而存在,因温度而鲜活,轻轻触动着孩子敏感的神经,悄悄开启着孩子认识生命的大门。世界上有什么人造玩具,包括似乎无所不能的电子游戏,能拥有这种令人心柔润微暖的温度?

然而,到了第四天傍晚,也就是小鸡被买来的第二天傍晚,事情开始发生变化。尽管小鸡被我和妻子精心饲养着,但是,就在这天傍晚,我还是发现了小鸡的无精打采,它不再在纸箱里不停地走来走去,甚至不时跳起来,想逃到纸箱的外面,而是卧在纸箱的一角,闭着眼睛,一直睡觉。次日上午,我趁着到户外锻炼,把小鸡拿到阳光下的草地上晒暖,本想着它会精神一些,毕竟草地是它的最爱,可它却依然闭着眼睛,睡觉、睡觉……女儿也观察到了这一切,我注意到,她的眼睛里出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奇妙忧虑。我知道,她是在为小鸡担忧。

当天深夜,女儿早已经睡熟,我在读完半本书之后,起身到阳台上,查看小鸡的动静。小鸡躺在纸箱的一角,一动不动。我用手碰碰它,它还是一动不动。我轻轻拿起它,它依然一动不动。我感觉到,它的身体凉凉的、硬硬的。温度,在这只小鸡的身上消失了;柔软,在这只小鸡的身上消失了。我知道,生命——这个如此神秘,又如此珍贵的东西,从此再也不属于这只小鸡。它死了,死在这个小小的纸箱里,它来到我家,仅仅只有三天。我的心被微微刺痛了。

天亮了。女儿醒来,要找小鸡。可她看到的,却是已经死亡了的小鸡,它再也不会叽叽叫,再也没有温度,再也不会跑,再也不能蹦跳。“鸡!鸡!鸡!”女儿向妈妈急急地喊。就在这时,突然发生了令女儿惊恐的一幕:我家养了五年的宠物狗铁蛋,不知出于什么心理,竟从纸箱里叼起了已经死去多时的小鸡!

“鸡!鸡!鸡!”女儿更加着急地喊。

我从床上跳起,大声喝斥铁蛋,铁蛋丢下小鸡,钻进了床下。我拿着身上沾满铁蛋口水的小鸡,放到了一个塑料袋里,告诉女儿:“小鸡死了。”

妻子安慰着女儿:“明天,妈妈再给你买一只。”我看着女儿,她的眼睛里,突然有一种非常特别的东西。是的,非常特别,前所未有。小鸡死了,她有些神伤,然而,也只是有些神伤而已,随着妈妈的安慰,她很快又恢复了平静,拉着妈妈的手,出门遛弯去了。但是,我非常清楚,从此以后,小小的她将会由此出发,慢慢地一点点地认识什么叫生命、又什么叫死亡。

这是她人生必经的一堂大课,尽管铁蛋叼小鸡的那一幕,还多少有一点儿残忍。两天之后,我和妻子陪着女儿,又给她买了一只小白兔。养兔子我有经验,小时候曾养过几十只。其实,也正是有养兔子的经验,我才做出了这个决定。

从放飞小野鸟,到小鸡的死亡,再到小白兔的到来,我之所以要这样做,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是,我需要通过让女儿近距离观察小动物,慢慢地认识生命、感悟生命,进而热爱生命、珍视生命、敬畏生命。尽管,在小鸡之死中,幼小的女儿直观感受到了死的冰凉与灰色,这也使她承受了一定的痛苦和焦虑,但这就是现实,不但无可回避,也不能回避,而且需要适可而止的勇敢直面。为了避免死亡的冰凉与灰色,也许,我们可以用虚幻的生命体做标本,向孩子讲述抽象理论的生与死,但是,虚幻终究是虚幻,如果孩子的手掌感觉不到真实生命体的温热,那么,无论我们讲的多么生动形象,他们将依然不会认识真正的生与死。

古人说得好:“未知生,焉知死。”对现在的孩子,特别是城市的孩子而言,他们所缺少的,正是对生命本身的深刻认识,以及对死亡本身的深刻感知。非认识,不敬畏,更不用说热爱。换句话说,就是“无知者无畏”。也就是说,如果孩子不认识、不了解、不理解生命本身的意义与价值,那么,所谓通过追求人生理想的实现,从而提升生命的品质,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载体和前提,进而,在压力与挫折面前,他们就不会也难以和不愿意承受生命之重,因为他们“不怕死”。

然而,孩子们这种无知者无畏的“不怕死”,却是一件最可怕的事情。近年来,青少年自杀问题日益严重,正在演变成一个沉重的教育问题。就在5月4日,重庆市巫山县巫峡小学六年级2班的4位小学生集体服毒自杀,幸好有关方面抢救及时,他们才基本脱险。媒体报道称,起因是一个孩子由于家庭原因心情不好想自杀,于是,他的三个要好的朋友就决定和他一起服毒。从我掌握的材料看,这类集体自杀现象,即便只是从新闻报道上看,其发生的频率也非常高。

为什么?追根溯源,就在于父母和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共同忽视了一个最关键、最根本、最本质的问题,那就是:教育,首先是生命的教育,是为生命更顽强、更韧性、更美丽的教育。热爱生命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核心。由此,我们就需要深刻反思:当下的中国教育,是不是离生命远了,而且是越来越远,甚至正在演变成非生命化、非人性化?而且,这种演变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要校正这一极为偏颇的教育方向,最简单也是最常识地,就是既让孩子认识什么叫生,以及自由的生、幸福的生,又让孩子认识什么叫死,以及无意义的死、无价值的死。只有对生的认识足够全面、深刻,孩子才能直面压力,笑对挫折,并且在此过程中,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教育来说,它从来都是一个长跑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短跑的过程,笑到最后的人,才笑得最幸福、最灿烂、最美丽。显然,这也同样需要“从娃娃抓起”。

最后,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我们绝不能仅仅为了让孩子学习认识生命与死亡,而故意虐待小动物、践踏小花小草、伤害小虫小鱼,而一定要精心照料它们。死亡有时虽不可避免,对小鸡这样的弱小动物来说,更是经常性发生,即便是鸡妈妈的亲自照料,死亡率也极高,但我们能尽的力,还是一定要尽到底。否则,这种教育方式,就很可能会走向敬畏生命的反面,那就是以对弱者施暴为乐。而无论这种施暴是表现在现实中,还是表现在虚幻的电子游戏中,一旦形成习惯,则必将酿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恶果。这方面的犯罪个案早已不胜枚举。

2009年5月8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