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常青藤在哪里
——读薛涌《一岁就上常青藤》
曹保印

一向直话直说的薛涌博士,在写《一岁就上常青藤》这本书时,突然变得温柔起来,尤其是讲到女儿的教育故事时,字里行间,我甚至可以看得见他得意的笑。这是真性情的流露,他想掩盖也掩盖不住。当然,也完全没必要掩盖。爱女儿就是爱女儿,掩盖什么呢?我也是一个小女孩的父亲,所以,彻底理解他的得意。一个有着完整中国教育背景,又喜欢思考中国教育问题的中国学人,在和整个美国社会共同教育女儿的过程中,“突然”从女儿身上看到了一种培养领袖能力、政治智慧的全新教育模式,进而远望到了女儿“前程似锦”的未来,怎么可能不得意?别说直脾气的薛涌,换上任何一个父亲,都会得意而且洋洋的。
《一岁就上常青藤》是一本介绍美国教育的书,准确地说,是介绍美国精英教育的书,讲的基本上是薛涌女儿的教育故事。从这一点上说,这本书实际上是薛涌的“育儿笔记”,和我的“天天教育录”作品系列相似。只不过,人家薛涌是在美国,女儿接受的是典型的美国式教育,我的女儿是在中国,虽说她生在京城、长在京城,但由于父母无能入京籍,因而害得她也只能被打入“流动人口”的另册,将来正式入学时,势必又被“另眼”相看。薛涌刚到美国时,其实也是“流动人口”,而且是“国际流动人口”中的穷人,可他的女儿在美国无论是入园还是上学,都没人敢“另眼”相看,真正是教育面前儿童一律平等。仅仅这一点,就让身为记者、作家的我只有眼馋的份儿。
不过,眼馋归眼馋,认真看看人家美国是怎样把儿童培养成精英的,还是很能启发中国家长的。毕竟,“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在教育的理想与目标上,中国家长与美国家长完全一致,天下父母盼孩子有出息的心,从来都是相通的。这样,在阅读《一岁就上常青藤》时,自主不自主地,我总会拿当下中国的教育观念、态度、方法、政策、公平程度、自由和开放程度等,与美国做一番认真对比,看看到底哪些能够奉行“拿来主义”,哪些只能“仅供参考”,哪些需要“存疑待证”,哪些应当直截了当地拒之于门外,哪些也不妨“批评指正”或者“商榷一二”。应该说,这些地方都有,但权衡利弊的考量之下,我个人感觉,能够“拿来”和“参考”的居多。道理很浅显,作为一个中国小女孩的父亲,我也可以尝试着给女儿创造一个适合她健康成长的、常青藤教育的小环境。
千万别小看了这种家庭小环境的创造,家庭作为儿童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儿童的“第一教师”,其影响力之大,在很多时候超过我们的想象。古希腊有一句话叫“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怎么形成的?习惯。所以,我的朋友孙云晓直言:“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句话,也是他一本书的名字。而好习惯的养成,要靠父母耐心并富有智慧与勇气的培养。薛涌所说的常青藤教育,因此来说就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观念和模式,而更是一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它充分尊重甚至是敬畏儿童,培养儿童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探索精神、独立自主的思考能力、尊重对手与规则的公正态度、必胜的决心和竞争的勇气、坦然面对成败得失的领袖气质等。这是真正以儿童健康成长为中心,它摒弃了与此无关的一切东西。稍事比较,就可以为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存在种种“教育病”找到答案。
所以,在《一岁就上常青藤》的代序《常青藤是什么》中,薛涌这样写:“我小时候就因为爱提问,被大人视为调皮捣蛋、缺乏调教。常青藤的教育则正好相反,总要从孩子的问题开始、让孩子自己启动自己的大脑。孩子只有学会挑战大人,长大才可能超过自己的上一辈、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因此,我们在教育女儿时并非仅仅‘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时时告诉她我们都从她身上学到了什么。每次大家对一件事有不同的看法,都要细致讨论。如果女儿对了,我们就及时向她致谢,帮助她看到自己这么小小的年纪是如何教育了父母。这样,她从小面对世界就建立了自己的信心,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观点并且勇于表达),相信自己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这就是常青藤的教育。”
美国有美国的常青藤,那么,我们的常青藤在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父母首先就需要反躬自省,自己敢不敢、愿不愿、乐不乐意让孩子挑战自己。如果答案是“否”,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讨论过程与结果,不但不能使孩子建立自己的信心,反而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心。因为这样的讨论不平等的,父母居高临下,往往不是以道理“说服”孩子,而是以威权“征服”孩子。要知道,对中国的很多父母来说,“乖”仍然是判定一个孩子是否“好孩子”的标准。而“乖”本身就意味着孩子要听父母的话,而不是质疑父母的话,更不是与父母展开辩论。父母所思所想,总是围绕着教育孩子这个中心,而不是倒过来让孩子“教育”自己,在相互的影响中,和孩子一起成长。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才可能知道自己的常青藤才哪里,也才能接受并且探索实践常青藤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我想,如果真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着想,那么,父母的回答就不该是“否”,而应是“是”。解决了这个重要的心态和观念问题,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我们才可能让孩子领略常青藤的美,并从中收获良多。除此之外,作为父母,我们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去影响能够影响孩子教育的人,而且这个范围越大越好。处在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毕竟是在点点滴滴、日复一日地进步着,它推动着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也在点点滴滴、日复一日地更新着自己的观点。因此,我们的影响力所及,实际上也是在潜移默化地改造着“旧社会”,创造着适合常青藤生长的“新社会”。毕竟,从《一岁就上常青藤》这本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常青藤教育最核心的部分,还不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而更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
薛涌在这本书中说:“常青藤的教育目标,绝不仅仅是研究导向,更是成功导向。这种成功,也并不仅仅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有权有势的世俗成功,更是人的成功。常青藤的理想,是培养一个完美的人,一个能让自己幸福也能给别人带来幸福的人。常青藤要培养的是下一代人中的领袖。这代领袖的价值观念、远见和能力,都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前途。”
这样的常青藤,其实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常青藤。飞翔的鸟儿,眼睛里是没有国界的,它们看到的只有天空。枝繁叶茂的大树,伸展的根须也是没有国界的,它们拥抱的只有大地。而作为先进教育理念之一种的常青藤,是天空中飞翔的鸟儿,是大地上生长的绿树。我期待,名叫常青藤的鸟儿,早日在中国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我期待,名叫常青藤的大树,早日在中国的土地上枝繁叶茂。
2009年4月19日凌晨4时11分写,潇潇夜雨初停
2009年4月19日月23时43分改毕,准备下班回家
(完)
薛涌著《一岁就上常青藤》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定价27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