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天教育录作品系列第184篇:自家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

(2008-01-13 02:45:35)
标签:

教育杂谈

育儿/亲子

生活记录

感悟随笔

亲情友情

生活

健康

儿童

天天教育录

杂谈

曹保印按:
    天天教育录作品系列的第二部《百日:一位父亲的札记》(2),已经交付出版社出版,预计春节后可以正式出版发行。今天发表的,将收入此后出版的作品中。还是老规矩,文章著作权归作者曹保印所有,未经曹保印书面同意,谢绝转载、转发、出版等,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欢迎提供建议,欢迎真诚交流。
 

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184

2008年1月12日: 自家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

    明明知道今天需要早起,我还是工作到凌晨时分,其中的一项工作,就是加入尽可能多的育儿类博客圈。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更多地传播自己的育儿理念,更多地阅读育儿博文。毕竟,在每一位父母眼里,孩子永远都是值得骄傲的天使。

    一口气,我加入了90多个育儿类博客圈,直到权利用尽,不能够再加入新的为止。在加入的过程中,我匆匆浏览了一些博文,惊异于有那么多的爸爸妈妈——妈妈占了绝大部分,在为自己的孩子,勤奋地写作着“成长史”。

    自家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这话说得没错。俗话说:“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然而,就这话而言,在现时代的中国,后半句至今有效,而前半句却可能失效了。有些人,是嫌母丑的。只是,倒过来看,有多少父母嫌孩子呢?

    事实上,父母不但不嫌孩子,在独生子女日益“统治”中国的今天,孩子早已成了父母的天。放眼世界,谁比天大?惟有孩子。我也是如此。自从天天降临人间,她也成了我的天,我快乐着她的快乐,忧伤着她的忧伤,痛苦着她的痛苦。

    是的,孩子就是天,就是父母的一切,所谓“心肝宝贝”。什么东西,能比“心肝”更重要?尽管如此,我吃惊地发现,很多父母总爱有意无意地对比儿童,拿自己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比,或者拿这一个孩子,对比另一个孩子。

    比如,太太总爱拿天天和晶晶、文文、睿睿比,或者在她们四个孩子之间相互比,谁更胖些,谁更瘦些,谁更聪明些,谁更机灵些,谁更温和些,谁更个性些,谁更健康些,谁更体弱些等。虽然说,她们四个孩子,年龄差距很大。

    最开始,对太太的话,我只当听故事,但听得多了,就引起了我的深入思考:这样比较,对吗?在浏览了一些博文及相关留言、评论之后,这个问题更加突出。思考之后,我感觉应该不对,并认为这样做违背了很多常识。理由是:

    首先,在比较的时候,人往往容易走极端,要么自己的孩子什么都好,要么什么都不好,先已经失去了中立的坐标,或者说权衡本身就已经倾斜了。在这样的状态下,越比较可能就越麻烦。连权衡本身都不对,谈何称出精准份量?

    其次,孩子们之间的年龄相差大,家庭环境也很不一样,受教育的程度自然也很不一样,而性格更不可能一样。如此等等,即使有一两个因素相同,也不可能全部重叠,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的: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又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即便是在不同时段、不同心理状态、情绪状态下,甚至在不同的环境中,也都会发生很多变化。假如不针对这些变化,去综合性地对孩子做纵向比较,那么,父母很快就会误入育儿歧途。

    再次,孔子所谓“因材施教”,针对的就是每一个具体的“材”,而并非是指一片“林”。他教出来的72位“贤人”,每一位都可以衣带飘飘,独闯江湖,但每一位又都有领于孔门的独门功夫。在这一点上,孔子从不教统一的“军体拳”。

    连孔子都明白的“因材施教”,难道父母们可以不明白,或者即便明白,也要装糊涂,而非得在孩子之间,一比高下吗?孩子的压力之所以从小就大,我们自己的压力也之所以长期难以削减,一个重要原因,不就是比来比去吗?

    从这个角度上看,阅读育儿类博文也好,到朋友家串门也好,都固然可以汲取很多很好的经验,但却必须遵守一个原则: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若比较,也是自己跟自己的纵向比,而不是自己跟别人、别人跟别人的横向比。

2008年1月13日凌晨2时43分写,此时,饿极却不愿吃,只因困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