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印按:
很惭愧,还没有来得及为明伟兄写文章,他倒是先主动为我的《月子》写了书评。谢谢明伟及所有读者的鼓励。
“月子”爸爸的教育札记
作者:张明伟
来源:科学时报
发布时间:2007-12-12
23:15:25
http://www.sciencenet.cn/sbhtmlnews/200712130166930196592.html

曹保印是我的一位“预备作者”。几个月前,我开始主持一个评论栏目,向这位《新京报》的评论员发过约稿信。他说自己很想写,但老婆刚刚生产,自己还要写一本有关女儿成长的书,恐怕时间不够用。考虑到他的状态——照顾妻子、疼爱孩子、伺候月子、编着稿子,我也就没再给他“添乱”。
他当时说,要记录女儿天天(“天天”是孩子的乳名)的成长历程。说实话,我真怀疑他的精力是否允许他这样做,直到有一天,我收到他的信,说书已经出版了,就叫《月子——
一位父亲的札记》。不知大家有没有看过那个著名小品,看过小品再看这个书名,还真以为是本山大哥写的。
“月子”是30天,曹保印记录了每天的经历和思考。他记录得非常详细,一般人甚至会觉得繁琐——不就是一些小事情么。但恰恰是这些不厌其烦的小事,给我们表达了一种真实——即使是给孩子喂奶这样听起来简简单单的事情,也能让你手忙脚乱。
对于准父母或者新生儿的父母,这本书无疑可以看作一本育婴书,可以从中借鉴经验、汲取教训。保印考虑得很周到,在每篇文章后面添加了“经验与教训”,它们有的是自己的总结,有的来自专业人员的辅导,有的却是查阅大量资料后给出的。不要一提育婴书就想起板着的脸,《月子》读起来恰恰非常轻松,充满幽默气息。
社会学家袁岳为《月子》写了一篇读后感,题目是《请看爸爸带小孩的书》。在这里,我把“爸爸”换成了“男人”。无他,《月子》的前前后后和里里外外,都是作者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思考和行动,作者的表现也真像个“爷们儿”——当然,我可没有歧视女性的意思。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评论员的“职业病”,就在前几天,江南某报首席评论员在MSN上的签名是:“恭喜女儿,考了第一名,虽然是应试教育下的。”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抽掉了这些思考和行动,这本书的光芒就失去了大半。
在作者看来,这种原汁原味的、纯粹私人视角的写作,决不只是私人纪念,对公共事务也有一份独特价值。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的倡导者朱永新认为这本书是帮助父母“拿执照”——现在的父母大部分是“无照上岗”,这与没有经过驾驶训练的司机,其实没有什么区别,而且危险性更大。
在我看来,“拿执照”不仅要让孩子有健康的身体,更应该思考如何教育孩子。在这个问题上,作者给我们作了充分的提醒。他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希望女儿将来能成为一名作家,他甚至在替女儿作其他有意思的选择,比如,为防身计,是学习武术还是柔道。但他却告诉自己,一切都要女儿自己去选择。我能体会作者思想上的冲突,但这些思考无疑是在提示我们:到底该如何做好父母。
作者在“坐月子”的过程中,一直酝酿着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有时难免让人唏嘘。举个最打动我的例子吧:现在的医院为了降低成本,都雇用护工而不是护士,这些护工往往来自农村,舍弃自己的孩子来照顾别人的孩子,收入很低,干活很多。城里的孩子所吃到的第一口奶,是由这些护工抱去喂的;他们头几天的夜间睡眠和安全,是由这些护工照顾的;他们的所有的脏东西,是由这些护工收拾的……连他们的母亲吃的饭,很多也都是这些护工送来的。
“可是,等这些孩子长大了,他们中的很多人,看不起在他们刚刚出生时就辛苦照顾他们和他们母亲的人:这是一种多么令人悲哀,又极具讽刺意味的人间场景!”
照顾作者女儿的护工生过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的花费是100元,而作者花了6300元——在大城市,这个数字也许算不了什么。作者记录了这个故事,小标题就叫“63倍的差距”。
书出版了,作者想就儿童教育问题组织个研讨会,拿着请柬去找这位护工,可她已经离开那家医院,“又像一枚风中的叶子一样漂泊到哪里,无人知道”。在这个研讨会上,曹保印要求每位与会者至少要捐献一本有关儿童教育的图书,否则不准进入会场。这些书,将送到农民工母亲的手中。
有些沉重了,就此打住。顺便说一句,作者将持续记录孩子的故事,完成“天天教育录”——《一位中国儿童的成长史》。他说,无论自己的孩子有着什么样的未来,无论对天天的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他都会坚持下去,因为这样的记录有着其他所有教育研究都难以替代的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