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学习公社育儿/亲子教育杂谈生活记录感悟随笔亲情友情校园生活健康家庭 |
大家好:
像陈鹤行的活教育,用三个概念概括,培养目标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是一个逐渐放大同心圆,首先这是我们今天认识的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我们意识到,如果我们看很多名家的介绍,就会发现无论是鲁迅还是老舍,他们对子女的期望都是非常低的,远远比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人的要求低,老舍对子女的期望是第一是初通文字,第二是有一技之长,可以自食其力,第三不被别人欺负,也不欺负别人的人,鲁迅坚决反对他的儿子当空头政治家,文学家,都没有望子成龙的心态,刚才朱市长讲的问题,第一条,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我们自古以来的教育理想交换要做人上人,希望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实际上这个理想,刚才讲的第一个不符合优秀人才在人口中的分布,绝大多数人就是普通人。第二个也不符合现代民族教育的理念。 公民教育的价值做一个合格的健康的成熟的公民,这是一个更好的价值,有人会问大家都做普通人,精英怎么产生?这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我想恰恰就是在这种朴实无华的,脚踏实地的培养平民的教育当中有可能产生真正的精英,具有社会责任感,有卑悯心,真正的社会教育绝对不是脱离社会的,我们现在所说的奢华的教育,所谓高档的教育,完全不是这个概念,也不是这种刻意的出人头地急功近利的教育才能造就的,这点确实需要认识。 第二个概念其实刚才朱市长也讲了,不能把教育等同于家庭教育,我们当前对教育重大的误区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全部架空了,当前家庭教育的危机来自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现在大规模社会流通造成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家庭的骨肉分离,我昨天跟重庆教育学家了解,他们县农村的子弟30%差不多是留守儿童,父母都不在身边的,如果父母有一方在身边的70%,我相信这样的历史在中国从来没有实现过,父母都不在了,亲子都分离了,谈何家庭教育。 第二个问题对家庭教育的抽取,就是我们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把家庭教育变成了纯粹的知识教育,在现在的很多家庭,家长花了巨大的精力、人力、财力,自认为是对子女非常尽责了,但是把关注的仅仅就是知识教育,各种学科教育的成绩,而这个东西永远不是家庭教育或者说儿童教育的核心价值,就要回到什么是最重要的,实际上我们只要做一个反向思维就很容易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经常看到社会上有很多所谓失败的家长的这种忏悔或者悔恨,也就是说当他们的儿子走进监狱的时候,走向退学的时候,甚至走向自杀的时候,他们才痛悔,他们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毫无疑问健康是最重要的,生命是最重要的,安全是最重要的,等等等等,但这些东西在他此前很多年的教育中根本是没有重要性,等到孩子丧失健康以后,他才知道考上清华北大没有那么重要,拿一个博士硕士也没有那么重要,健健康康平平安安是第一位的,我们很多家长在追求那些功利的时候把最重要的目标放弃了。 具体而言我也同意刚才几位嘉宾的发言。 对于儿童的教育来说健康是第一位的,小学阶段每一个家长至少培养孩子学会骑自行车,学会游泳,学会轮滑等等大量的户外活动,另外一个实际上身体健康的儿童生理大概是比较健康的,我的女儿我觉得就是一个很好的个案成绩很不优秀,但是性格很好,考试考不好大哭一场,第二天又欢天喜地,要不然早就郁闷死了,可能走上另外一条道路了,她就是喜欢运动,身体好、心理健康,开朗,第二个就是阅读,一个孩子如果有了读书的习惯,能够跟书成为朋友这个教育就成功一半了,不用太操心,他自己会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精神成长,进入这个过程了,这个特别重要。等到这个孩子能够在读书当中建立起自己兴趣的时候更重要了,这个教育成功了一多半,形成了自己的趣味和品位了,比如说他特别喜欢谁就说明他已经有选择性了,已经有兴趣了。 第三个养成一定的业余爱好,今天尽管大多数家庭把孩子的特长看得非常重要,但基本上也是一种强制性的和一种功利性的教育,完全是违背孩子的意愿,无论是奥数、英语、钢琴、美术等等等等,我记得北外的英语教授讲得很好,经常项他请教,孩子到底该几岁学英语?这个就是原来广播英语的教授,他说,不管几岁都可以,但是你是培养所谓兴趣出发培养口语、唱歌、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强迫他做技能的训练,这个都是适当其反的,当然还有人格的教育。 实际上关于一个人怎么能够向好向善,前人有很多经验,刚才讲的艾米尔他是一种自然教育,爱莫生也有一句名言,培养好人的诀窍就是让他走进大自然,过去有个广告词,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爱好的时候就走上了精神的自然成长的轨道,我想这是众所周知的概念,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谢谢大家!(掌声) |
|
|
|
|
|